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联系艺术研究院 0731-89826678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科研> 剧目研讨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日期:2025-04-29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在湖南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之际,用书画艺术生动呈现湘菜文化,传播湘菜文化,讲好湘菜… [查看详情]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28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华夏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委托,对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 [查看详情]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24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10 二、项目名称: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 [查看详情]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18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 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SC-2025ZC-001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艺术研… [查看详情]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18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 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对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发… [查看详情]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举办“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主题征文活动的公告 日期:2025-04-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湖湘文化传承和发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决定举办… [查看详情]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3-25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 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07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查看详情]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日期:2025-03-21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链接)已于3月20日发布,项目申报期为2025年4月15日… [查看详情]
欣赏与希望——花鼓小戏《红手印》观后
时间:2021/11/11 9:49:03 来源:本站原创 2880


 “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湘乡市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演出的花鼓小戏《红手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最好诠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国历时8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对于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伟大实践中,涌现了无数高举人民至上伟大旗帜,“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战斗英雄;谱写了让人民群众再一次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满腔热忱、获得人民群众的热诚拥护、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赵建成,就是《红手印》中的“隐身主人公”、驻和谐村第一书记赵大华的原型。赵建成是中共湘乡市委“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奉命抽调到湘乡市中沙镇和谐村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在3年时间里,他克服自身的多重困难,不仅做了大量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千方百计使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小山村摘下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而且让村级集体经济有了质的飞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质的突破,赵建成深受和谐村村民的深情爱戴,也让和谐村村民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恩惠。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赵建成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脱贫攻坚取得了伟大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正在轰轰烈烈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同样需要共产党人的艰苦付出;同样需要有赵建成(赵大华)式的人物“舍小家为大家”。      

 湘乡市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当口,造就了赵建成(赵大华)这样的英雄人物和时代典型。《红手印》剧情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合乎现实,它反映了人民呼声,体现了人民情感,表达了人民意愿,在剧情的矛盾冲突中不难看出,人民群众对党的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是充分肯定的,对党的扶贫干部的情感友谊是真实感人的,对党的扶贫干部的请愿挽留是发自内心的。      

 剧中主人公赵大华虽然没有上场,却无形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比他直接在舞台上表演更能说服人、更能体现其无穷的人格魅力和脱贫攻坚中“舍小家为大家”的奋斗精神。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好口碑。从剧情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赵大华深入贫困家庭,行走田间地头,带领村民生产的高大身影,因而让人民群众对这种贴心的扶贫干部有了亲切感、依恋感和不舍感;从而让《红手印》不是无根浮萍、无病呻吟,而是“‘为时’‘为事’而作”。      

 讴歌时代,引领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我想,通过《红手印》的真情演出,在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将会涌现出更多的“赵大华”,带领人民群众从“两不愁三保障”过渡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观照,没有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和反映,就没有文艺可言。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为了让《红手印》演得逼真、有血有肉和艺术感染力,剧组一班人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深入中沙镇和谐村,体验村民的实际生活,体察村民的内心世界,感受村民的喜怒哀乐。剧中人李富早的扮演者左磊是湘乡市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经理,每天除要处理戏剧业务外,各种行政事务更是离不开他。他将烦琐事务委托副经理处理,必须由他亲自出面的事务,就用手机“遥控”。他在和谐村一住就是半月,与农民群众亲密接触,体味农民群众的诙谐、风趣与幽默,体验农民群众的情感世界和行为动作,让舞台形象和舞台动作更具妙趣。支部书记马芝兰扮演者文燕,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妈妈,除日常工作外,还承担着带养孩子的重任。她将担子卸给了老父母,同剧组一起在和谐村体验生活。作曲曹建新为了让音乐既富于农村气息又有时代感,他请农民伯伯哼唱农民喜爱的曲调,求帅哥靓妹放歌年轻人爱好的曲谱,再与戏曲融合起来,成为大众喜欢的戏剧音乐……      

  剧组将剧本带到了村上,他们一边体验农村生活,一边与农民一道修改剧本,将农村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不着痕迹地融入剧情之中。如马书记误认为王老五是去市里告赵书记(赵大华)的状,深情地将赵书记是如何解决李富早老婆患重病、捐款寡妇张桂英解决孩子入大学费用问题唱出后,执意要将王老五追回来,既将剧情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又让剧情悬念引到了极致。恰在此时王老五回来了,使矛盾冲突得到了暂时缓解,又为后来制造新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从而使后面戏剧冲突的引发和矛盾争议的化解顺理成章,不生硬、不做作,起到了自然生发、自然融化,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效果,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同样,剧组将当地广为流传的歇后语融入剧本之中,使剧情更富农村气息、泥土芬芳。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百事通”李富早也在向马书记哄骗他们的所作所为时,马书记怒斥他是“七月半烧纸钱——哄鬼”。恰到好处的歇后语,既反映了张桂英、李富早的话在马书记心中的不可信,又为剧情发展做了铺垫、埋下伏笔,使得后面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同时,也巧妙地说明了封建迷信的不可取,从侧面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从而创作出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真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剧本经过了多次反复修改,使之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红手印》尾声,用一组镜头将向中共湘乡市委递呈的和谐村村民盖有鲜红红手印的《请愿书》与观众见面,和幕后合唱的形式,不但反映了戏剧来源的真实性,不失为一种艺术创新,而且反映了村民对扶贫干部的真情实感,更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恩之心。使得该剧戏已结束,而余音未了,回味无穷。 

  “龙行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红手印》从内容到形式是花了功夫的,虽然时度不到22分钟,却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艺术分量。如舞美设计虽然简单明快,却透视了精准扶贫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让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五星级党支部”“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这些荣誉的获得凝结着扶贫干部的辛劳与汗水,全体村民的勤劳与智慧,揭示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同样,启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艰巨性,农民群众企盼党的干部再下乡,带领他们走上乡村振兴大道的迫切愿望。      

《红手印》在湘乡22个乡镇街道巡回演出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每当演出结束后,总有群众握着演员们的手激动地说:“是党培养了这样的好书记,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干部下乡来!”这是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的认可;同样,也是对剧团公司演出效果的肯定。      

 湘乡市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由原成立于1956年的湘乡市花鼓戏剧团改制而来。65年来,他们把握时代脉搏,踏着青春节拍,历经岁月坎坷,在三湘大地留有了深深的足印,与人民群众结下了难解之缘;他们曾连续15年被评为湖南省“好剧团”,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八部委评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为传播时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愿湘乡市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秉持工匠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文/袁绍恒

湘乡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