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苗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诞生的少数民族剧种。剧种诞生后迅速在周边苗族地区传开,一批以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神话题材为主要内容,以苗族音乐为戏剧音乐素材的作品,通过戏剧艺术家的加工提炼,编排成剧目搬上了舞台。如:《团结灭妖》《黛雅与那卡》《逃犯审官》《带血的百鸟图》《相亲》等成为苗剧的经典剧目,成为中国戏剧艺术之林又一朵灿烂辉煌的奇葩。
2021年10月26号,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在益阳大剧院举行,由李大剑、王密根编剧,李生权导演,任求林作曲,花垣县苗歌剧研究所创作的《阳雀声声》,题材来自苗乡,它以苗乡山村普遍存在的打工人与留守孩子的情感生活为戏剧冲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村振兴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在一步步走向真实的现实生活。长时期来,苗乡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因此,打工人与留守孩子的情感生活曾经是湘西人民心中的痛。近年来,在习主席的倡导下,湘西人民逐步走出了贫困;在乡村振兴的新现实中,外乡打工人回乡务工,又一次解决了这一难题。剧本通过描写苗家大姐阿秀回家探亲,后再次面临与女儿苗苗分别时的情感纠葛,充分的反映出了这一新的现实生活。
《阳雀声声》的表演,在语言上采用的是湘西地方官方语言加苗语;表演动作上多是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模拟。音乐设计上,采用苗歌的音乐元素,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一、汉语夹苗语的舞台语言
语言是舞台艺术的重要体现,是体现剧种地域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阳雀声声》全剧采用的是湘西地方官方语言(西南官话)。但在特定情节中,为了增加语境和人物心境,在语言中间加了苗语道白,如阿秀和麻叔用苗语同声呼“玛汝!玛汝!玛汝!!”,“玛汝”在苗语中是“好”“非常好”的意思。
二、朴实的表演
戏剧表演动作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但由于苗剧自诞生以来,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动作多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或是借鉴其他兄弟剧种的表演程式。小戏《阳雀声声》的表演采用的是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模拟,使得整个表演生活实感较强。如天真可爱的苗苗拿花给妈妈时的动作,及要妈妈接鲜花时的动作等。
三、柔情委婉的声腔
苗剧是一个新生剧种,剧种音乐的发展经过了不断探索和创新,主要以原始苗歌音乐为素材,用歌剧、歌舞剧的手法设计音乐,使剧种音乐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更彰显剧种的个性。
《阳雀声声》的音乐由本土作曲家任求林老师创作,其运用了歌剧的创作手法,结合原始苗歌音乐元素进行设计,采用了伴唱的艺术手段,用以塑造人物在剧种的情感矛盾纠葛,如阿秀的唱腔中,就采用了大量的苗歌元素(“叭咕腔”“平腔”“高腔”等)来刻画她是走或留的矛盾心理。巧妙的音乐设计手法使得整个剧目更具有感染力,感人至深。
小戏《阳雀声声》正由于有众多苗族艺术家的参与,才使剧目锦上添花,洋溢着鲜明的民族戏剧特色。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随之人们对戏剧的审美也越来越“苛严”,苗剧的创作和演出也应该有较高的水准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欲望与需求。小戏《阳雀声声》在日后的加工提高中,也需要在戏剧文学的戏剧性、戏剧演出的创新性方面下更多更大的功夫,努力使之成为苗剧的精品,以符合时代与人民对民族艺术的期盼。
文/施群霞
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