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曾经被誉为“祁阳弟子遍天下”的祁剧,几经沉浮,至今能完整演出的传统戏,只是其经典剧目中的很小部分,很是让人扼腕。
让人欣喜的是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复排传统经典剧目展演中观摩了祁东县祁剧团整理复排的大型优秀传统祁剧《金锣记》,该剧秉承了祁剧演出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特色的声腔,在表演艺术上,则突出了祁剧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剧院效果甚佳,观众反响热烈,让人眼前一亮。
推而广之,放眼中国戏曲三百多个剧种,这些剧种都入了非遗名录,都是保护对象。70年的戏曲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对传统剧目的有效整理和改编,这么多的戏曲剧种肯定不能存活到今天,更不要谈发展。想想看,当年如果没有《十五贯》成功的改编和整理,昆曲是否能救活?当年如果没有《天仙配》的出台,黄梅戏恐怕只能维持黄梅采茶调的格局。传统剧目值得重视、值得整理,是因为她们是剧终的根,她们是剧种的魂!
因而当前和今后,整理改编传统戏,仍将是地方戏传承发展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此次湖南艺术节一批传统剧目整理改编演出的成功,再次表明整理改编是一种再创造,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原则的再创造。
我们回过来再看祁东县祁剧团整理复排的大型优秀传统戏剧《金锣记》。
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湖南的大戏种。祁剧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于明朝中叶,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祁剧艺术在湖湘大地的农村和城镇广泛流传,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精神联系,积淀着民族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意识,具有丰富的人民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深为各阶层人士喜闻乐见,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古老的祁剧艺术毕竟是从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流传下来的艺术,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掺杂了大量的封建糟粕,其思想内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乃至观演方式与现代观众都产生了很大距离,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因此在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的过程中主创团队首先应当坚持人民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地方戏创作的一种形式,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应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创作出人民群众爱看的戏:一要“有情”,故事要能引起情感共鸣,能吸引人观看;二要“有趣”,演员表演要技艺精湛,耐得住反复看。
换言之就是要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趣味。如何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需要做一些繁复细致的工作。有的传统剧目经过整理改编,做到了面目一新,甚至点铁成金。
《金锣记》是包公戏的一个剧目。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包公是久演不衰的舞台人物。然而《金锣记》的主创团队并未拘泥于包公的传统人设,将包公写成半神半凡的超人。在《金锣记》中包公不仅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更是凝聚了老百姓对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戏剧情节曲折,是非分明,赢得今天观众的喜爱就理所当然。
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仰仗剧作家的慧眼和功力,而且需要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的齐心协力,戏曲的各种元素缺一都不可的。《金锣记》在改编中为演员的功法技艺量体裁衣,增加了《水牢》一场戏。不仅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功底,更是揭露了乡霸姚庚的无恶不作,同时,又表现了受害人一家的苦大仇深,推动了戏剧矛盾的发展。《金锣记》在内容上坚持 “从古代故事找到一个能和现代人情感相通、有共鸣的一个合适的母题”的做法,在整理改编过程中既注重讲好故事,又用心将舞台性纳入剧本建构,使剧作能够充分展示剧种的功法积淀,这些成功实践正是保证地方戏整理改编人民性的切实作为。
其次,地方戏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应当弘扬时代精神。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决定了文艺作品的站位和高度。时代性不仅表现了文艺作品的时间特征,也展现出它所感应的历史方位与潮流。优秀经典剧作既是过去时代的一面镜子,又是这一精神传统的艺术结晶。传统剧目整理改编应充分挖掘其中有利于凝聚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题材,传递现代观念,从而延续其艺术生命力。
《金锣记》的主创团队认真挖掘人物的多面性,对赵宣这一角色,着重表现赵宣的两面人特性。影射当下某些官员人前人后两张脸的特性,将当前党中央反腐反贪的时代精神融入原有的故事框架中,充分考虑到了当代观众的情感认同,唤起观众与戏曲的沟通融汇和精神互渗,实现了剧目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现在各个剧种的舞台上经常上演的古装戏,大都是由传统老戏成功整理的优秀成果,现在这些剧目已经被视为新传统戏,而成为活跃在城乡舞台上的国营和民营剧团的“吃饭戏”。
此祁东祁剧团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全团上下一心打磨出的这出《金锣记》不仅能晋省参赛,亦能成为剧团长期活跃在城乡舞台的“吃饭戏”。《金锣记》已然成为古老的祁剧老树上绽放的新花!
文/李娜
衡阳市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