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是我在看完舞剧《热血当歌》的感受。湖南省歌舞剧院民族舞剧《热血当歌》是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演艺集团重点创作剧目,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目。舞剧《热血当歌》讲述了青春热血、极富个性的戏剧家田汉,在上海结识了艺术理念相投的安娥与聂耳。在纸醉金迷的上海滩,他们洞察了中国的危机以及底层民众的痛苦。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艺术作品,为劳苦大众和抗日救亡发声,并最终创作出了《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发出吼声。
极富新意的叙事手段
汉代《毛诗序》记载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舞蹈的具有非常强的抒情特点。舞剧作为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不仅具有舞蹈艺术自身的抒情和表现性特点,同时还具有叙事性。但众所周知,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而是《热血当歌》这部舞剧却打破了长期以来对于舞剧的这种固相,做到了抒情与叙事兼顾。导演的在剧中的每一个事件节点、故事内容的表现、当下人物情绪的表达等方面,巧妙运用不同的舞台手段来突出与展现,使在座的观众能第一时间理解剧情的发展,并与其产生共鸣。如开始一幕田汉处于舞台右侧高处奋笔疾书,同时投影显示着“伏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创作的三幕话剧)等字样,这其实就是交代了他的剧作家的身份,而之后的“戏中戏”的表演同时投影出现的《卡门》与舞台左侧两排背对背的观众,告诉了观众田汉的新剧《卡门》正在上演,并且通过现场投影的辅助将故事的历史背景投射到舞台上,让观众更加清晰明了那段“戏中戏”表达的是什么,它的上演所代表的是呼吁女性自由觉醒和革命浪潮兴起。舞台一侧的安娥与包参事在观演这段“戏中戏”之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的对比,也为之后剧情的发展走向进行了铺垫。另外还有在小报童叫卖报纸、群众争相购阅报纸的同时,投射到舞台背景上的“九·一八”事变几个大字......此外还有日寇发动的袭击上海闸北的“一·二八”事变,在这几个节点上,导演通过使用的现代科技手段的表现达到了与剧情的叙述高度紧密的结合,从而让观看者在内容的理解上更加的清晰流畅。
极富巧思的舞台构想
该剧展现的是田汉以及聂耳和安娥他们三人,在1930年到创作国歌之前1935年这个时段所发生的故事。第一幕最开始的“戏中戏”,是田汉根据法国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的六幕话剧《卡门》,这就让时间一开始就定格在了1930年,这个时候他们只是三个志同道合的知己和好友。之后以《扬子江暴风雨》这个歌剧“戏中戏”的片段,把我们带入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期,田汉、安娥与热血青年们一起冲上街头,为抗日救亡呐喊,坚定的要成为一名文化战线上的义勇军。1932年“一·二八”事变,小报童不幸被特务枪杀后,面对这样的反动政府,化悲痛为力量的田汉、聂耳、安娥疯狂的创作,舞台上以光影叠加的手法展现他们的作品:《大路歌》《毕业歌》《女性的呐喊》 《铁蹄下的歌曲》《回春之曲》《渔光曲》等等…… 一部部作品交替出现,最后《风云儿女》赫然出现在舞台中央。这部1935年创作的电影,主题曲正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至此,该剧巧妙地将他们三人创作的作品与情节线完美地进行了的勾连。另外,该剧两个多小时,只分为上下两篇,并不像别的多幕剧那样有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场景的介绍和转换,所以在道具的运用方面也是用尽了巧思。剧中大量运用了民国时代的收音机广播、报纸、演出海报、电影画面等,这不仅替代了一般的字幕介绍,同时也营造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氛围。除此之外,该剧强调简洁快速的戏剧节奏,并运用多空间转换的来使剧更加紧凑跌宕,给观众流畅过瘾的欣赏体验感,这无疑也是此剧的一大亮点。
极富变化的主题音乐
舞蹈的表演是离不开音乐的,舞剧更是需要高质量的音乐来表达和推动剧情的发展。《热血当歌》的音乐,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不仅体现了它完整的艺术构思,在刻画鲜明音乐性格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与情感的不断变化。这个剧的主题音乐在不同的场景,以改变节拍节奏与和声配器等等方式,来进行变化与发展,并且贯穿整个剧的始终。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角色内心不同的情感变化,也让音乐更具有完整性。剧中的每个人物都用代表其个性的器乐或音乐来表现。不如屈不挠、潜心力作的田汉在音乐上常以戏曲的唱段与表演身段来突显其正气。而温柔且对田汉负有浓浓爱意的安娥,作曲家在配器上则使用了音色柔美的双簧管。聂耳在他始终拿在手里的琴弓可以看出,小提琴就代表了他这个人物的性格,活泼明快。小报童则使用了聂耳与安娥共同创作的歌曲《卖报歌》来作为他这个人物的音乐。而反派包参事的出场在配器上多采用打击乐器或低沉的大提琴以及不和谐和弦的演奏来表现这个人物的阴暗与其带来的紧张情绪。在包参事故意将聂耳溺亡的消息告诉田汉后,小提琴演奏起了主题音乐,似聂耳在回忆三人昔日三人共同创作、相互扶持的美好时光。紧接着象征着聂耳与田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开始了二重奏,你先我后的轮奏,犹如两人昔日的对话般。画面中隔海相望的聂耳与田汉在相互招手示意,田汉在痛苦现实与美好的幻想之间游离和挣扎,突然聂耳笑着伸出手,田汉不敢相信一般地慢慢拉住他的手,直至最后坚定不移的将他抱住,优美的旋律在通过离调、转调等一系列手法去展现人物的情绪波动之后,在最后达到了音乐与情感的高潮。剧中还有很多的音乐场景令人记忆深刻,如安娥和青年们冲上街头为抗日救亡呐喊时,进行曲式的快节奏的三拍子,小提琴快速的拉弓以及打击乐强有力的节奏的进入,体现了他们此时愤怒的情绪与充满斗志的内心。快结束时,倒下的人一个个站立起来,最后发出“起来”的呐喊,恢宏的大气的配乐,让观众产生犹如电影般的画面感,令人震撼。
最后当《义勇军进行曲》庄严的旋律奏响,台上的人唱歌国歌并肩向观众走来,台下的人热泪盈眶与他们一同高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剧院久久回响。
文/姜瑶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