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大型舞台剧目展演已圆满结束。我们观摩了29台剧目,学习了社会各界人士投稿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165篇剧评,听取、参考一些业内人员的见解,形成此篇。
2019——2021,我们历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近三年湖南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集中于第七届湖南艺术节缤纷展示。湖南文艺工作者围绕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时代主题,倾情讲述红色故事、中国故事、湖南故事,书写了新时代三湘儿女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奋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新史诗,抒发了“长岛人歌动地诗”的豪迈情怀,呈现了“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壮丽图景,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总体上,
我们的文艺作品,是在为人物铸魂,替伟业刻铭,与人民共情,给精神赋能。
为人物铸魂 文学是人学,在一度创作层面,就离不开塑造人物形象。形象是否独特、典型,决定二度创作(表演)的基础如何。从编剧技法的角度看,是否倾注大量笔墨于一号主角,人物的言辞、行动、心理要歌颂什么,表达什么,人物是否立得起来,是否通人性,是否合乎常识常理,是否不具违和感,是否能够感染人、打动人,人物的行动、心理与设置、发展情境是否匹配、相宜?这些都过了关,炉火纯青、天衣无缝了,接下来就看精彩的表演了。戏剧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是角儿的艺术,魅力就在人物身上,不少形象案头上写得很有光彩,但是主演呈现得不够理想,扛不起来,或者说没达到光彩照人的效果。院团在大赛平台上比什么?比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是指整体均衡,是概括性的说法。归根到底,是比角儿,比表演,比人物的光彩。《我娘是片钥匙》《向警予》《夫子》《翦伯赞》的主演给人留下很深印象,这是内涵与外延匹配得好的范例。院团建设上,我们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表演团体的优秀演员,尤其是优秀中青年演员,是否充足齐整,是否能挑大梁,是否能在重大赛事上撑得起戏?如果到国家层面上去竞赛,我们在台上有几朵花?这些是衡量剧团实力的重要指标。人物之魂,绝非只是思想之魂、精神之魂,还须具备技能之魂、实力之魂。
替伟业刻铭 文艺是干嘛的,文艺反映生活,生活是个万花筒,啥都有,所以,文艺当然可以是小家碧玉、儿女情长、多愁善感……百花齐放嘛,但那是多样化的调剂而已,有人看文艺,那是时代风云的记录、宏图伟业的刻铭。人类早期,有行吟传颂的神话史诗,古代社会,有帝王英雄的勒石纪功,还有封神挂榜、摩崖石刻、凌烟阁画图……这些都是重要的文艺样式、文艺传统。习总书记说: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今天的时代,文艺家要讲好红色故事、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亲服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华民族的丰功伟业、中国人民的圆梦故事、中华儿女的时代弄潮,是红色文艺、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最应该聚焦的主题。本次艺术节,《忠诚之路》《热血当歌》《半条红军被》等革命历史题材类作品14台,约占48%;《高山之巅》《山灯》《荷花细雨》等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农村现实题材作品7台,约占24%;《夫子》《山那边人家》《豆腐西施》等心系民瘼、与民共情、百姓圆梦的民本题材作品5台,约占17%;《我娘是片钥匙》《大禹治水》《种子方舟》等寓意中国发展、华夏辉煌、科技进步类作品3台,约占11%。很明显,思过去多,想未来少,面向世界的意识和自信还不够,展现大国气度、民族自信和文化风范的作品还少见,这呈现出我们相当大程度的思维共性、惯性和局限。替伟业刻铭,要注重艺术形式的特性和艺术创作的规律性,要有高超的讲故事本领和技巧。戏剧的结构是有严格的规范和界定的。现在写剧本者越来越多,是因为机遇越来越多,回报越来越高,但用心用情用泪泡出来的好剧本却极少。一个戏动辄上百万投入,剧本却没过审、没过关。你的戏是否人物、事件高度集中,一贯到底?剧情延展是否起承转合,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情绪是否千回百转,扼腕磨肠?剧情拉洋片、走时间,一马平川,这就能糊弄观众?人家一句话:那就不是个戏。就是说你违规,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样排出来的作品能好看、能精彩?创新要在守正的根基上进行,而非天马行空的借口。如果行业不自律,放任自流无管束,投机钻营、见利而来者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人趋惰逸,天性使然,不追求卓越拔萃,必然劣化环境,遏制冒尖。
与人民共情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与谁共情,为谁抒怀,这不是空话,不是口号,而是文艺家的终极目的地和归宿,要刻骨铭心,渗入魂魄。当今时代的主角,就是人民。人民是英雄的母体,英雄来自人民。人民的疾苦,人民的诉求,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立场,人民的命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是共情、抒怀的生发点、契合点、催化点和升华点。没有人民情怀,没有对人民的同情观、审美观,我们的作品如何去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如何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我娘是片钥匙》:一个贫困年代的智障女人,一个善良、质朴、厚道的母亲,却不被家人和环境所容,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进步,这个人物的命运终得彻底转向,被人称颂,列入仙班。剧作家写出了环境转变中人物精神的价值转变和焕发,这就是人民立场使然,是与民共情的体现。《忠诚之路》:陈树湘面对的事件和处境,是我们所陌生、遥远的,但他面对翠妹子的痴情和执着,从犹豫、不忍、纠结到决绝离别,这就是通了人性,打通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心灵通道。马七七的人物勾勒,寥寥几笔,也令人颇为动容。《高山之巅》:王新法与红军战士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和共思,由于红军的初心而自然地联通王新法与村民百姓的共情,这也是生花妙笔,独运匠心。
给精神赋能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愉悦、精神自豪和精神赋能。就是振奋人心,给人以信心、信念和力量。精神赋能与人物行动、情绪类似,有酝酿、生发、伸展的过程和高潮的爆发点。精神赋能是台上台下的共鸣谐振,通感共情,实现精神赋能是人物形象焕发光彩的必然表现和必由之路。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精神赋能必须跃然于文艺华章,这样才能做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精神赋能的标尺,在演艺市场,在观众心中。文艺作品要开掘精神源泉,传承精神薪火,焕发精神光华,见人见事见精神,写好人物,演好故事,精神赋能,方见高原、高峰。
艺术节已经落下帷幕,但不是划上休止符。优秀作品还要不断打磨、提升,继续奉献给人民精美的文化大餐,中国艺术节的竞赛舞台,已在未来期待。国家艺术基金对于优秀作品滚动资助的模式、机制、路径可资借鉴:聚集群智,创作攻关,多演多改,由量变跨入质变。
本届艺术节评论结合创作实践展开切磋交流,言路广开,热烈踊跃,学风清正,但论得多,评失少,针对作品修改、提升的讨论、建议实属难得,还是需要多一些啄木鸟、手术刀来均衡、优化创作、评论生态。省外评论家王评章、王馗、李小青、刘玉琴、汪守德等关注、关心湖南戏剧,就相关剧目的创作得失秉笔直书,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不乏深邃洞见,谆谆告诫,为我们建树了标杆、范本,大家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
以上陋见,井中观天,敬请方家赐教。
文/王林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