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新编现代汉剧《翦伯赞》是湖南省常德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一部经典剧目,也是第七届湖南艺术节重点力推的红色经典剧目。该剧于2021年12月31日在浏阳欧阳予倩大剧院演出,同时进行网上直播,线上线下互动,点燃观众的兴奋点,引起一波追捧汉剧的热潮,是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红色题材剧目库中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该剧以我党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和军阀冯玉祥的一段师徒往事为故事核心,立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谱写了一曲行伍与良史的别样传奇。
一、 题材破窠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化敌为友的佳话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庆典,红色题材的剧目创作呈现井喷态势,各大剧种倾全力打造革命题材作品,红色题材、革命诉求成了热搜的关键词。比起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和抛头颅洒热血的酷烈战争,汉剧《翦伯赞》可谓是红色题材热潮中的一股清流,该剧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景下的敌我双方的友情故事。四十年代初,抗日战争如火如荼,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新方针,毛泽东确立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治策略,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在重庆身体力行,积极开展统战实践。他应国民党一级上将冯玉祥的请求,举荐翦伯赞为其讲授历史课程,留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段佳话。相对于反映正面战场上斗智斗勇、流血牺牲的同类红色题材,汉剧《翦伯赞》可谓破圈之作,在题材选择上表现了剧作者的创新和睿智。
虽然在选题上破了窠臼,表现出剧作者的别具一格的匠心,可是落实到剧本创作层面,这种题材的难度就凸显出来。首先是该类题材没有你死我活的、血雨腥风的战争,就等同于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其次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敌我双方的“友谊”要把握一个度,失之则敌我双方和了稀泥,过了则敌我双方矛盾四起,容易偏题。因而对这个“度”的把握,剧作家汪荡平和孙海云心里早就有了一盘棋,该剧抓住了四件事情,即“秀才遇兵,道理要讲清”、“论史辩时势,请命上峨眉山”、“家国共情怀,危难见同心”、“顶风商国策,烽火聚群贤”,刻画翦伯赞始终不忘统一战线中“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始终对新军阀冯玉祥进行策反,进而争取冯氏站到我方阵营中来,即便冯氏不加入我方阵营,但冯玉祥不反共即是进步。翦、冯二人借着师生之情,你来我往,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向前发展,由相识而相扶,由相扶而相帮,以和为贵,共生共赢。二人交锋,剧本中妙句频出,比如翦伯赞见到冯玉祥,说的是“你行的是军伍之规,我习的是夫子之道,我们俩……不搭”,而冯玉祥郑重其事呈上拜师贴,拜师贴写的却是“小时候学放羊,长大了学打仗,一肚子糙米粗糠,想拜师找点营养,管他是铜匠铁匠,反正有奶便是娘。”这样的台词会让观众忍俊不禁,既表现了翦、冯二人的本色和机智,也凸显了剧作家对重大历史题材举重若轻的巧妙驾驭。
二、 话剧加唱的破格:现实题材创作回归戏曲化表达
《翦伯赞》这样的现实历史题材,如果作为话剧搬上舞台,能给剧作家很大的空间,但是作为戏曲,尤其是汉剧剧种,则又给创作班底出了一道难题。汉剧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剧种,属于皮黄腔系,又称为“乱弹”,声腔以皮、黄腔为主,罗罗腔用得较多,同时还兼具昆曲、高腔和乱弹的曲调,从戏曲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来说,这样一个声腔丰富的剧种适合表演古装戏,而《翦伯赞》却是现代戏,而现代戏的创作就艺术样式而言,总跳不出“话剧加唱”的魔咒,这也是现实题材戏曲创作饱受诟病之处,因为现实题材剧目的念白采用普通话念白,舞台表演上也消减了戏曲的程式,身段上没有圆场步、进门、上楼等程式化动作,服设上没有水袖、帽翅、翎子、厚底靴等等,而化妆上也没有粉墨的浓妆浓彩等等,在专家学者看来,现实题材的剧目没有完成戏曲化进程;就观众而言,这类题材不好看,没有戏味,演员在台上没“把戏”可玩,表演起来清汤寡水的。
汉剧《翦伯赞》破格之处是让观众领略了现代戏久违的戏味,首先从剧本创作层面而言,该剧无论是台词、念白,还是唱词,都回归和还原了戏曲语言的特色,如第一场“秀才遇到兵,道理要讲清”的戏中,翦、冯二人互相交锋,翦伯赞问道“这位同学,为师有一事不明。”而冯玉祥答道“请老师垂询”,翦伯赞道“你身为军中大佬,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习字品画,儒雅风光;做什么不好?为何要跟随为师涉猎古籍,研习史学?”这样的台词创作既有大白话的通俗晓畅,又有久违的戏曲台词的古雅和古典。第二场中皖南事变,翦伯赞惊怒交加,师徒二人之间展开一场互相诘问的对白,翦伯赞道“我乃一介书生,看也白看;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而冯玉祥答“祸起萧墙,事出有因。”“因缘何起?”“政令不通,”“何谓政令?”“上令下行。”这段对白,惜字如金,一问一答,层层相逼,徒增紧张气氛,营造了浓浓的戏曲化的氛围。这样的台词和唱词贯穿该剧始终,使得该剧保留统一的艺术特色,还原和回归了戏曲化的表达,从而给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提供了一个样板和典范。
其次,该剧的服设和身段表演也在竭力回归戏曲化,现代戏因为服设的局限,能给演员在台上提供的“把戏”不多,但该戏却巧妙地借用了有限的道具,来完成了戏曲化的表达。如翦伯赞出场是穿着长袍、戴着长围巾,手持一把雨伞,这样的服设彰显了设计者的一番良苦匠心,长衫是戏曲褶子的异形,而演员脖子上的长围巾则是戏曲水袖的异形,翦伯赞手持雨伞,手上有了“抓头”,其戏曲身段自然流露出来。同样两位夫人出场,翦夫人和冯夫人身穿旗袍,戴着长围巾,旗袍则是女披的异形,而围巾也是水袖的异形。这样的匠心设计在冯玉祥前往峨眉山为民请命一场达到高潮,翦伯赞恭恭敬敬地手持军帽,掸了掸帽子上的灰尘,对着冯玉祥鞠了一躬,而冯玉祥一个转身,就着转身的顺风劲儿披上军服大氅,显然是戏曲大净派头。这样的服设给演员表演提供了“把戏”,让演员在台上展得开手脚,玩得起花样,从而赋予整场戏浓浓的戏味,巧妙地实现了现实题材回归戏曲化的表达。
三、 传承与创新并举:守正创新的表导演艺术
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虽然没有严格的行当区分,但演员拿到戏曲剧本,首先会自发地进行行当划分,《翦伯赞》是现实历史题材的戏,在行当设置上,翦伯赞是正生,冯玉祥是大净,翦夫人是大青衣,冯夫人则是老旦,这样一出正生挑大梁的戏,由于行当的局限,大净、正生、大青衣、老旦等等都是端成持重的人物,在台上都得端着,不能随意发挥,表演上则端庄有余,活泼不足,这样的戏既不讨好也不讨巧。因而该剧设置了何冰、郑军、天儿等三位年轻人,即小旦和小生,小旦何冰和郑军之间青梅竹马的一段交情使得二人在台上既可叙旧也可谈心,郑军百般进攻,而郑冰则欲拒还迎,二人的对手戏可谓满台春风,穿花引蝶,打破了正生、大净、青衣老旦之间的沉闷,使得剧情的发展锦上添花。如此的行当设置,剧作家可谓机杼独出,用心良苦,也坚守了戏曲艺术守正创新的路子。
再次该戏的导演艺术可圈可点,导演的创意在整场戏中可谓火花点点。众所周知,现代戏难演,可是现代戏也难导,是因为现代戏还没有程式化的身段表演,古典戏曲高度成熟的程式化在现代戏中几乎都派不上用场,好在该戏的服设帮了大忙,翦伯赞上场的长衫、雨伞、 围巾,冯玉祥的军衣大氅和军帽,青衣的旗袍和长围巾等等都成了戏曲程式化的异形,这些服装设计使得演员在台上能耍得开舞得开,也给导演留出了空间,按照正生、大净、青衣、老旦和小生小旦的路子导下去,使得现代戏的表演回归和还原到戏曲化的层面,这是该戏导演艺术守正的一面,而导演艺术创新的一面在于文戏武做,武戏文做,例如开场一场戏,冯玉祥派出大阵势迎接翦伯赞,一堆戎装整齐的士兵,阵容严正地列队欢迎翦伯赞,可是这群戎装士兵如果站着不动,只是拍手欢迎翦伯赞,这场戏则导得四平八稳,太过沉闷,开场即冷场。因而这队士兵得动起来,导演安排了一场戎装舞蹈,士兵们手持钢枪冲锋陷阵,这俨然就是一副霸王列阵的古装戏身段表演,这场舞蹈也是大军阀冯玉祥内心活动的外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借此来考验文弱书生翦伯赞,这场戎装舞编得及时,既是一个开门红,抓住了观众,在行家眼中也暖了场,让舞台闹腾起来。
尤其是该戏最后一场戏“顶风商国策,烽火聚群贤”属于武戏文做,值得大书特书一笔。该剧创作者对情节的设置显然是经过精心剪裁的,把这场戏设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初,彼时蒋介石蠢蠢欲动,准备发动内战,而翦伯赞时刻不忘周恩来的嘱托,不忘统一战线使命,借着为儿子举办婚礼而广邀宾客,一时国共两党名流云集,达官显贵聚在冯玉祥的府邸,周恩来也借机要组织这次大型民主动员会,向各民主党派和社会知名人士,通报全国的政治形势和中共的政策主张,以赢得社会各界对共产党最广泛的支持。而国民党方面也知晓这场婚礼背后的玄机,要借机前来破坏,敌我双方斗智斗勇,冯玉祥架起大炮,戴笠带来宪兵队,双方一触即发,而一旦打起来,则周恩来和翦伯赞苦心经营的统一战线将会毁于一旦,我方精心组织的这场民主动员会也会功亏一篑。这场武戏写得波诡云谲,波澜壮阔,最后翦伯赞掏出冯玉祥赠送的金笔写了一张“请柬”,邀请戴笠前来参加婚礼而化解危局,真可谓临危方显书生本色,一人可敌十万雄兵。这场戏导演和演员也都非常给力,导演充分调动武戏文做的手法,前半场大张声势,后半场用核心唱段来烘云托月、推波助澜,而翦伯赞的主演肖昌明老师74岁高龄唱出这段核心唱段,“叫一声冯焕章给我仔细听,大是大非,不得和你讲斯文……”,把汉剧的声腔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段唱腔设计保留汉剧南路一流转垛子、三流加形腔等手法,肖老师演绎得千折百回而又不失大气磅礴。
一出好戏能够抓住观众,首先得“有戏”,《翦伯赞》的“有戏”体现在文本创作、导演调度和服设的匠心等方方面面,可以说该剧强大的创作班子保底,使得演员有戏可演,导演有戏可导,而观众有戏可看。而最为人为之动容和击节称赞的是常德市桃源县这家县级剧团的演员的艺术水准,县级剧团能够拉出这样一支高水准的艺术团队,这也是汉剧之幸,中国戏曲之幸。期待着汉剧《翦伯赞》常演常新,在一轮轮的巡回演出中不断打磨,达到“演得开,留得住”的现实题材的新经典。
文/江爱华(安庆师范大学)
段静然(安庆师范大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