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2021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年,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话剧《高山之巅》的创排可以说是应时应景、定位准确。该剧讲述了石家庄退役军人王新法不远千里来湘扶贫的感人事迹。他与“与民共富军人团队”选定在薛家村开展扶贫工作,带领着薛家村的干部群众建设“山河圆”“茶叶产业园”“峡河公路”......最终自己却因积劳成疾,倒在了扶贫工作第一线。
该剧的原型人物即是“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王新法,一个有勇有谋、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一个有着强大人格魅力的人。他的扶贫事迹感动了薛家村,更感动了全中国。然而对于一个有着原型故事和人物的题材来进行舞台作品创作,看上去有利条件不少—创作素材丰富,真人真事,知晓度广,大多数观众带着已知背景来观看,对于舞台上的故事更易相信,更易产生共情。弊是更需要把握好将真实故事搬上舞台后再“表演”出来的过程,一度创作需要着力于故事及角度的选取,杜绝“高大全”的符号感形象。二度创作难度则在于需保留好原型的真实感,塑造好舞台人物,又要达到将真人真事艺术化、升华主题、传递精神价值的目的。
对于该剧的整体印象是:真实、生活,厚重却不沉重,戏剧结构及场景处理巧妙。
编剧选取王新法在薛家村修建烈士陵园、推进殡葬改革的举措为核心事件,作为全剧最突出、最激烈的一个戏剧冲突。“把土地留给活人”是王新法的真心话,面对赵家兄弟刁难,为了给后代找出路,他同意下跪磕头,成为全剧最让人为之动容的一幕。随着山河梦圆、干群齐心,原本严肃的气氛而变得欣喜、轻快起来,然而王新法的突然离世,气氛又变得凝重而低沉。王新法的不幸离世固然是令人悲痛的,但导演似乎并不想表现得很悲痛。没有哭喊、没有煽情,运用红色光圈、定格等舞台表现手段,诗意地表现王新法的离世以及悲伤、痛心、遗憾等情绪。结尾女儿王婷的到来,为悲壮沉重的氛围带来了新希望,让大家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让之前在不同空间下达成和解的父女二人,最终的落点都留在薛家村。
一、设计多次隔空对话
可以说是基于现实主义之上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蒙太奇手法在舞台中的运用。这种方式使得话剧的舞台时空得到充分自由的调度,原本处于不同时间或者空间的人物在同一舞台空间实现对话变得真实可信。
同时,这种处理方式也充分外化了王新法这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帮助观众理解人物的想法并达到共情的目的,使得因人物性格本身无法开口的话语“被动”地展示了出来。舞台的灯光通过分区和独立光圈帮助蒙太奇手法的实现,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表现的内容,同时也辅助剧情的推进,达成为戏剧人物极致的情感服务的终极目的。
(一)与红军战士的对话
全剧设置了多处王新法与红军们的对话。每一次的对话,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红军与王新法之间思想上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传承,是一种共产党员从未改变的坚定信念。
在王新法刚来到薛家村,彭书记向他介绍起发生在剪刀峡的革命故事。另一时空中,红军们跳崖前声声呐喊“我们是为了让老百姓翻身做主人而打仗”“我们是为了让老百姓有田耕、有饭吃而战斗”“我们是为了让老百姓翻身做主人,过上好日子而战斗的”......这些话语为开篇时王新法的独白自问“我为什么要来呢?”做出了回答。
条件艰苦打仗难,观念陈旧改变难;红军们不愿意做敌人的俘虏,王新法则不愿在脱贫攻坚战中失败。他们都是英雄,都有着一腔热血和斗争到底的决心,都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心中的信仰!
对于英雄,群众的感恩之情也是真挚而动人的。红军们的拼死战斗感动了乡亲,王新法的真诚奉献打动了村民。“从前,乡亲们给你们送草鞋,现在,他们给我送布鞋。”不同时空下的鱼水情深,却是同样的浓烈、动人。尽管时代不同,但共产党员的目标与信仰都是一致且义无反顾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希望并且坚信大家会过上好日子”!
(二)、与女儿的对话
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放弃。在“大家”与“小家”之间,王新法选择了去帮助“大家”脱贫,放弃了在“小家”享受天伦。家庭责任与个人使命感之间的矛盾让他内心充满愧疚。王新法自认对女儿有愧,离家特意叮嘱妻子留好孩子们的买房钱。王婷对于父亲去扶贫是有不理解、不愿意的,但通过她把买房钱拿给父亲去扶贫一事,我们知道了她最终是理解了父亲。王婷舍不得父亲四处借钱,也理解了父亲此去是去寻找一个心中的桃花源,寻找短短人生中有意义的事。在一段隔空对话的设计处理中,两人互诉心里话,达成了和解。人物形象真实、鲜活了起来。
王新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台词就是“等不起了”。从个人角度来说,他是想把之前失去的时间都弥补回来,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在看到薛家村的贫困窘境后,他的着急则变成了迫切地想用最短的时间让村民的生活好起来。再后来,他渐渐让村民们明白,要想改变生活,光靠等是没有用的,而是得靠双手干出来。在王新法的带领下,大家除了在努力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外,也在逐渐摆脱精神上“贫困”,转变观念。
二、细节处的寓意深远
王新法屋外的那一盏明灯在剧中多次出现,被反复提起。一方面起强调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作品结构上起着理清脉络、划分层次的作用。
开场时王新法在屋外安装电灯,解释自己装灯的用意。这时只是表达了这盏灯的实际作用,以及象征着王新法的“领头”身份,象征着他在此处生活的开始。第八场,王新法的爱人来到了薛家村。这一场景中,王新法的住所陈设简陋,床上那叠成豆腐块被子格外显眼,这一细节设置不仅体现出他军人出身的背景,更体现出这个人物严谨的性格。当他这一次起身去修灯,此时的灯不仅仅只是为了便民照亮而已,表现出了王新法已经对薛家村产生浓厚的情感和责任感,更加隐喻此时他已成为薛家村村民心中的一盏明灯,是新生活和新希望的象征。
《高山之巅》“高”在路远山高,“高”在精神崇高。“像王新法这样的人物,他的真实性有多少?”“从课本上学过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但我想,通过观看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的舞台作品,我们仿佛真正去到了六塔山,真正看到了村民眼中饱含的热泪,深切感受到这种刻骨铭心的伟大。
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说过,中国话剧从诞生那天起,就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发展同步。希望以后能看到我省创排更多优秀的现实题材的话剧,将社会正能量以贴近生活、情真意切的方式表达,将舞台作品中蕴含的崇高精神进行有力传播,给这个最好的时代以最好的回应。
文/种荧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