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大型现代湖南花鼓戏《山灯》,是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一直到脱贫攻坚阶段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县委书记黄诗燕在炎陵主政九年期间,深入山乡,扎根基层,经年累月奔波于这片红色革命老区的扶贫一线,足迹踏遍了这里的乡村高山。亲力亲为,访村串户,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他的为民情怀,用生命的温度诠释了他的赤子之心!
一、剧本结构
全剧以首尾集体追思、中间由不同个体回溯黄诗燕的戏剧结构来表现。导演在剧中运用合唱队进入舞台时空,从开场到末尾有一支合唱队,由20个左右的女生组成。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时地出现在舞台的另一个时空里,采用丰富的演唱形式(合唱、领唱、独唱),来抒发众之所感,传递人物心境,同时在场与场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叙事作用,增强了这部戏样式的诗化感和肃穆的仪式感。
(图1)
(图2)
(图3)
二、灯光设计思路
在与导演黄鸣现,舞美设计唐国文老师,服装设计谢雨老师等主创人员多次交换意见后,此剧灯光设计在挖掘现实题材戏曲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现代审美生活化的情感表达;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戏曲的意蕴。笔者将该剧的灯光设计审美定位为“简约的,诗化的,间离的”舞台灯光视觉气质。即慎用灯光的光位,色彩,大胆使用灯光的明暗,对比关系刻画简洁干净的舞台画面;这种舞台画面是在场上角色人物情感和内心感受的外化升华。运用场景主次光体系和烟雾塑造局部和整体的光比关系,在具体的规定情境中雕刻诗意化的舞台空间。在戏剧结构的场次中追求影调的鲜明对比,组织灯光语言,塑造戏剧情境中黄诗燕书记主政革命老区炎陵九年里脱贫攻坚前后的变化。调用灯具的切割功能勾勒歌队的人物心境,间离舞台时空和演区画面,追求肃穆的仪式感和戏剧的诗化感。(见图1、2、3)确定了《山灯》剧的灯光视觉气质的思路后,再一次回到文本题材梳理,剧中人物黄诗燕书记是生活在当代的一位体民情,接地气的扶贫典型代表,他们以忘我的艰辛付出,换取了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初步胜利,他们的名字应该被铭记,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去弘扬。这种革命精神不同于中国精神,红船精神,它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时代劳模精神。所以在灯光整体视觉气质下对灯光视觉调性的把握上必须准确。它不应该是大起大合,历史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那种辉煌和粗线魅力。它应该是地方特色鲜明,风趣幽默。有生活的质感,也有诗化的浪漫;既有表现老百姓以轻松诙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苦涩,又有表现黄诗燕以宽博诚挚的情怀去勤恳为民的崇高。亦庄亦谐,浪漫情怀的诗化情调。
三、灯光设计呈现
湖南花鼓戏《山灯》全剧由几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分别是山灯、山花、山歌、山雨、山果、山魂,选取了黄诗燕书记在炎陵山乡实干,亲民的扶贫典型事迹,通过不同的脱贫对象和见证人从多角度来追忆他生命的回响。在整体构思之下,各有特点。以下结个具体的文本情节和场景谈谈灯光设计的呈现。
1、开场,序与尾声,
进场在层峦叠嶂的山峰远处用一束温暖的灯光勾勒三角灯,化身为黄诗燕的三角灯照耀着湘南大地!这种以黄诗燕为当代党员干部勇于传承初心和担当使命的“三角灯”精神在革命老区永远流传。结尾黄诗燕独立的旋转舞台空间里从一个三角灯慢慢变成漫天的三角灯,寓意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楷模化身为三角灯在中华大地照得山乡暖,岁月共灿烂,留下了一首又一首英雄的挽歌!(见题图)
(题图)
纱幕升起,黄诗燕书记永远地走了!炎陵县各地群众自发赶来为他送行。“斯人已去众人悲,集体追忆其生前。”(见图4),湘南阴雨连绵的天气,压抑的气氛笼罩在隐隐山峦的舞台空间里,灯光采用了蓝、白光源刻画了三个空间,即逝去的黄诗燕书记,化身为黄诗燕精神的歌队和怀着沉痛心情的群众。此场重点在塑造群众和黄书记人隔两天的规定情境中,灯光通过明暗对比来强调人物表演的主次,做到谁表演焦点聚集在谁身上。同时戏剧舞台的灯光处理需要做到看到画面能让观众感受到剧情的具体情境,看到演员能够升华人物情感,做到让观众在欣赏演员表演状态下的审美,在灯光润物细无声的营造下能够更深层次的刺激内心感受。追求诗意化的舞台空间。
(图4)
2、山灯
“三角灯,挂檐前,风吹不灭,雨落不残。过往的行人看一眼,不忘来时路,记得把家还。”张老朴实无华的回答却引起了诗燕书记深入的理解与思索!(见图7)此场通过剧中对“三角灯”精神的意象性开掘,体现出黄诗燕作为当代党员干部勇于传承初心和担当使命的意向表达。灯光设计在塑造张老所居的酃峰村在脱贫攻坚之前那种朴实的,山清水秀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刻画人物内心的情绪用光,以光抒情,情景交融,提炼三角灯意向性的精神表达。(见图5)运用灯光的明暗对比辅以雾机的烟雾效果营造烟雾迷蒙,青山、竹绿景象美。塑造“百年难忘硝烟滚,百岁不改战士心”的张老红军形象,喻示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云变幻,初心未改的规定情境。(见图6)
(图7)
(图5)
(图6)
3、山花和山果
从动员村民们种植黄桃的消极态度,疑虑重重;苦劝导、立承诺,到黄诗燕排忧解难,众志满满。黄桃收获季,群众喜丰收。
戏曲灯光用光传统传承有句经典“大白光,亮堂堂”,希望处处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戏曲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欣赏戏剧都是去感受剧中角色人物命运的戏剧性和戏剧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不再仅仅是来欣赏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因此我们在现代戏曲灯光创作中传承戏曲经典用光的基础上,遵循戏剧逻辑结构,取舍灯光的明暗,运用灯光语言塑造戏剧情境与时空才是现代戏灯光创作的追求。山花这场戏既有湖南花鼓戏诙谐幽默的表演,同时又是欢快的情境,所以在灯光亮度上有了明显反差。以面光为主调动侧逆光为辅塑造剧中人物造型的空间层次。(见图8)
(图8)
戏剧舞台灯光处理既要有一个个静止画面的塑造能力,更需要有整出戏的灯光结构逻辑,此起彼伏,抑扬顿挫,使场面与场面之间自然又合理的发展,山花和山果两场戏灯光运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和明度来体现人物情绪的诙谐幽默感,让观众相对压抑的情绪中得到释放,化解心里节奏。(见图9)
(图9)
4、山歌和山雨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的爹妈回,岭上开遍映山红”到拉钩、盖章、一诺千金!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一张旧床、一把破竹椅,千疮百孔水叮当,雨线条条无处藏。锅碗瓢盆全用上,接漏挡雨缩在床,解危难鼓信心风雨之后是阳光!(见图10)
(图10)
加强人物结构、层次和歌队的造型,在光色的冷暖对比中间离舞台空间,营造出当黄诗燕描绘出朱文章搬入新房之后的生活蓝图时,破陋的屋里传出了兴奋的雨中畅想曲,对未来的憧憬,给生活在漫漫黑夜里不见尽头的朱文章兄弟带来了信心,点燃了希望的美好情境。
这两场在整出戏的情绪节奏都是由弱到强,演员较少,灯光设计在舞台空间处理上需要强调“不让舞台一览无余“突出演区的特殊处理,赋予人物强烈的画面感。运用单纯的光色表达人物情绪的内心感受,此时不再考虑舞台的环境变化,做到此景此地皆为人物情绪的表现,充分调动表现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内心感受。(见图11,12)
(图11)
(图12)
结语
灯光设计作为戏曲舞台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题材戏曲的现代化表达,如何表达,表达什么是我们在创作中思考的问题,这种灯光表达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自我炫技,自我陶醉在花样百出的效果中,它是建立在文本,导演,表演,舞台空间、服装造型等各部门的高度统一下去表达戏剧作品的最高任务,因此灯光设计作为舞台创作的一个环节,脱离文本、导表演和舞台空间等因素单纯谈论表达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变化,灯光设计在创作现代戏曲作品时,应该充分尊重传统戏曲规律的基础上突破明亮、平均的传统视觉观念,追求文本的表达和现代的视觉审美统一。寻找到与作品中人物内心的共鸣获得对光的感受,使得创作中的视觉语言具有呼吸感,形成结构完整的灯光语汇,塑造独特的舞台表演空间。完善舞台作品的戏剧性、文学性和诗意化表达,塑造诗意化的舞台空间。
文/黎巍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