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联系艺术研究院 0731-89826678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科研> 剧目研讨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日期:2025-04-29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在湖南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之际,用书画艺术生动呈现湘菜文化,传播湘菜文化,讲好湘菜… [查看详情]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28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华夏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委托,对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 [查看详情]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24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10 二、项目名称: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 [查看详情]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18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 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SC-2025ZC-001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艺术研… [查看详情]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18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 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对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发… [查看详情]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举办“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主题征文活动的公告 日期:2025-04-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湖湘文化传承和发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决定举办… [查看详情]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3-25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 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07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查看详情]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日期:2025-03-21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链接)已于3月20日发布,项目申报期为2025年4月15日… [查看详情]
转益多师——歌剧《半条红军被》观摩学习心得
时间:2022/6/2 10:11:21 来源:本站原创 1075

在梅溪湖大剧院观赏今晚的歌剧,我的心情一直跟着歌剧在激动。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的故事是从郴州沙洲村发生的半条被子的故事来进行艺术创作。再次观摩演出后,心中涌现出很多感叹……!我不会写评论,只会写学习心得,故将学习后心得写下:

一、这是一个必能取得艺术胜利的舞台艺术作品

歌剧是西洋音乐舞台上最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声乐、器乐、戏剧、诗歌、舞蹈等艺术融为一体的戏剧形式。西洋歌剧的故乡是意大利,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佛罗伦萨作曲家培里创作的《达芙妮》。我们常说的西洋大歌剧最初相对于“喜歌剧”而言。我们常说的“西洋大歌剧”其实是运用宣叙调,即说话也是唱着说;而喜歌剧则有对话,与我国戏曲是异曲同工。现任厦门大学戏剧影视学教授、主讲中外歌剧和音乐剧、音乐戏剧理论与批评的研究生导师满新颖博士曾给中国歌剧下的定义是:中国歌剧是在原创性的多声音乐结构基础上表现戏剧情节、以歌唱为主要叙事方式、采取写实的表演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中国特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这部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出品的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是湖南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它故事好、音乐美、灯、服、道、效、化、服制作精良,演员唱得好、演得好,交响演奏、合唱齐整,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同时,也是另一种党史、军史、革命史的学习资料。

这部歌剧在艺术创作中,给了我们艺术真实呈现——让我们主动脑补那峥嵘岁月中的真实生活。这部歌剧作品用生动的形象,进行高度艺术概括,使之更具有高程度的历史真实。因为,它们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或性格轨迹。它不是艺术家简单地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它是以生活中真人真事、真实历史存在为基础来进行艺术真实创作的;这部歌剧不是照搬生活现象,因为真实史实比舞台上的表现更残酷,我们艺术舞台上难以真实呈现其万一。我们所看到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从这个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这部歌剧它的成功在艺术真实、艺术形象与历史真实艺术地融合,从中我们即可以看到真实历史中先烈们的精神情操,又能看到那个时期的真实历史痕迹。这部歌剧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我想与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与省文化和旅游厅、长沙市委、市政府、市宣传部、院团以及各方面军的心齐和孜孜不倦地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回想我从艺40余年生涯,我知道,只要是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的舞台艺术作品,大都是走向国家级比赛、走向国家舞台的精品力作,比如《大地颂歌》等等都是近年来舞台艺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这次主抓的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又是一次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是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长沙市委市政府共同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别献礼!也是给中共党员,特别是给广大人民上的一堂好好的红色历史党课。

目前,该部歌剧演出集体配合成熟,作品走向明确,来势非常好! 

二、这部歌剧有一群强大的主创设计师

可以说这部歌剧请的这些主创请得好。这是一群站在国家艺术舞台水准上的主创团队,从编剧、导演、音乐、指挥、舞美、演员、道具、服装、化妆、视频等等各方面无不展现出主创设计师的艺术才华、文化艺术素养和先进的舞台设计理念,特别是对剧中“细节”的处理堪称教科书,对湖南的舞台文艺创作有着典范作用。

我个人觉得编剧是通过半条被子的命运,用一个妻管严——“天剩”的眼睛,从一个很小的局部故事,发展成了一部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故事。通过当事人天剩的眼与口,向自己家乡人民叙述红军所走过的路,所干的一切:将拥有一份为穷人打天下的诚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是如何在极端艰难地局势下从江西瑞金出发的,红军所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波澜壮阔的战斗史和艰苦史,在求生存的抗争中的英雄群像。该民族歌剧中,非常细腻地刻画当事人天剩的成长经历:从自己孩子被“红毛鬼”救活到体味到一床红军棉被被剪开的情意满满,再到感恩主动去带路送别,再到跟着红军队伍走;既参加了残酷的战争;也有与天斗的爬雪山、过草地;也看到了有为了他人而牺牲的战士;他到后来能头戴红军帽,也敢冲到沼泽边要去救人;也能在敌人进攻前、在危急时刻听命令,负责地领着乡亲们转移,还能被“托孤”。虽然“当事人·天剩”不是该剧主角,但还是贯穿人物,重要角色,这是故事需要要求的。如果可以的话,天剩应是男二号。这些细腻的人物转变的刻画,无不彰显出我们共产党的军队对人的改造能力。通过“当事人·天剩”的眼与口将在长征路上他所看到的这些英烈各个都还原成活生生的人,更是大写的“人”!他们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更有为他人而勇于牺牲自己,保全别人的豪迈。剧中每一位形象都代表一个或者多个群体,通过这部歌剧可以从中读到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创业史、探索史、艰苦史、革命史、奋斗史、拼搏史、战斗史;该剧没有高端的军事会议,只有一群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在意志坚定地跟着党走!他们都是一个个活在我们心中大写的“人”。编剧由小扩大,以点带面、纵横驰骋地向现在的人们叙述着:愿天下劳苦人都解放的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周恩来总理也说过: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过:“英雄,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精魂。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我们对英雄的最好纪念”。还有许许多多对先辈、英烈的学习讲话,我不一一列举。这部戏,编剧与主创团队很好地向人民讲述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揭示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也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的深刻道理。也是我们省委宣传部指导、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意旨;旨在“以优秀的作品教养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原意;着力于弘扬和树立人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以先进、榜样、楷模来教育、激励人民;启迪人民崇尚英雄、才会诞生新的英雄、时代楷模!才会坚守正道!才有家国情怀、红心向党!追梦筑梦,坚强意志,坚定信仰的人,不断诞生与生长。吾辈当继承先辈们“……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精神。

导演对戏剧文学的解释是有形象组织的。这个形象组织是那个时候要为天下穷苦人打天下的中国共产党!面临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中央红军主力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困堵剿,被迫施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为谁干?为什么干?红旗能打多久?这些问题在当时是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的。1930年,毛主席就曾经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书面形式回答过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无论什么时候信念都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不同的理想、理念,决定着不同人的意识境界和人生追求。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信仰、信念、意志、坚定是这部红色题材歌剧的特点。

导演的“细”,细究起来就是:善于对人物命运、人物性格、心理变化、人物抉择所做的细微的处理和艺术展现。

一台人物各个鲜活。鲜活的体现就在性格上!我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比如说马大壮的“鲁”,湘妹子的“活泼”、天剩从懦弱走向勇敢。各个人物都有细腻的变化和人物被感动和抉择的过程。演员在本身技艺精湛的同时,与导演合作,更是将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该剧导演曾说:“戏剧是人学,只有对人的开掘成功,才是作品的成功。”俄国导演,演员,戏剧理论家梅耶荷德说过“戏剧是人学,导演是演员的镜子”。没有导演精深的表演功底和导演艺术的“引导”,我想,演员在表演人物心理细腻上也会略欠一筹的。

懦弱的妻管严“当事人·天剩”从因要感恩红军女战士主动带一截路,到后来索性跟着红军队伍走下去,感觉自己觉得活得快活,活得像个人,主动当伙夫。这个人物的变化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为天下穷苦人都解放的人;是有一床被子也要分半床给你人的。整部戏在导演细腻有层次的解读下,如剥洋葱一样,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谋幸福的愿景一一通过艰难险阻、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矢志不移、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为国捐躯、殒身不恤的革命意志与毅力展现出来。与第二场群众不明真相、被骗要躲着“红毛鬼”,到第六场乡亲人主动送来救命粮的对比,中国共产党走进了人民的心中。人人都知道,共产党是心中那片红,忘不了、烧不掉。

导演用三名女战士的出身:一个出身旺门闺秀;一个带着杀父血仇印记;一个从小乞讨、时时游走在饿死边缘的三名女战士,浓缩了我们红军队舞中千千万万名各种出身的战士,她们是写意性“符号”人物。不仅仅三名女战士是符号人物,这部红色题材歌剧中所有人物都是能代表一方面、一个阶层的人物符号。导演在用他的情怀歌颂着每一位贯穿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战士、群众,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在群像的英雄中,更有杰出的英雄,他们一切奉献就是为了——“新中国”的诞生。

导演对戏剧性场面与非戏剧场面的把握强。正如导演自己说的:“我的作品很少有小桥流水,总是在千军万马,大气磅礴恢宏的情感澎湃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浪漫。浪漫在我的作品中一定要惊天动地。以一种情感的方式揭出本质。而不是以概念、说教的方式揭示本质”。导演让一组组英烈、英雄通过不同艺术处理先后来到我们眼前:无论是陪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符号人物天剩挑夫还是其他运送物质的群众;无论是将生命口粮更别说每一个流血流汗与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都是我们敬仰的英雄!导演把他们通过不同情节的需要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戏剧性场面与非戏剧性场面的组织与交织运用,在导演技术上是娴熟的。

导演对舞台各部门工作综合应用流畅、灵动,空间调动如蒙太奇一般,空间切割、时空转化,一点不觉得乱用、滥用。穿插闪回如溪流一般,是流淌着的溪水,顺意而下,生机勃勃。对每个主要、重要人物,从演出的剧场、态势、情势、表演都做了珠联璧合的排练,可以看出导演对艺术的把控与各部门的调度是何等的通融。看演员表演,看群像的凝练,看构图的场面,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群戏的烘托,无论是构图层次,还是凝聚出来的势,无一不展现出导演在导演艺术上统一各艺术部门的功力。

跨界艺术家任冬生老师在上海戏剧学院新视觉空间开展以《意向与空间——舞台创作中的视觉呈现与延展》为题的讲座谈道:什么是舞台设计师? 舞台设计师一定是善于从剧本、历史、生活中汲取养分的人,需要手工绘画草图、有审美,还要能够绘制灯图;对新鲜的事物始终保有好奇感,需要了解建筑,却不是建筑师;能够绘画,却不是画家;懂得电路,却不是工程师。纵使能够任意运用某些甚或全部才能,但他并不对其中任何一项赋予彻底的关心,更不会对任何一样做全面深入的了解。每一个人所观看的戏剧、文学、电影都会给予我们各式各样的触动,看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抓住这种细腻的感受,并在艺术创作前通过日常的积累确定自己想要追求的调性,调性一旦确定,我们便会不断寻找这种感知从而达到最终预想的效果。如果想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设计师,技术、编程、绘画能力只是我们的基础和入门,真正支撑我们的是我们所读过的书、掌握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建筑知识等,尤其是文学。把设计作为一个过程非常的重要——而且这个过程也是最终成品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包括合作、研究,以及一定的技术,也许还包括一些艺术家的感性情怀。重点应当是理解和运用设计,以达到协调众多元素、创造剧中世界的目的——也就是创造出他们的作品,每位舞台设计师都应该像导演一样地思考。

这部歌剧的每一位舞台主创设计师都能像导演一样思考,能与导演在这部歌剧的呈现上对话。我特别说下强大的服装、化妆和道具设计师:一是从这部歌剧多个艺术部门的设计方面,各艺术部门的设计师对客观现实的观察、细节想象与情感表达所表现出来的成果,让我学习得系统,知道以后如何要求艺术作品的制作和寻求什么样的设计创作者,组成什么样的艺术创作团队才好。二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对现代戏这么认真的制作团队,他们的设计不仅能帮导演放下一些心思,还可以让导演去干别的,这边设计师已帮他想好了,好的艺术创作团队是可以相互在创作上锦上添花的。三是可以让受众不纠结语言艺术创作,而是在艺术形象上能直观感受精彩、联想与思索。 可以说服装、化妆和道具设计师乃至整个主创设计师们用他们舞台设计理念与呈现成果在给我这个导演上如何创作“三精”舞台艺术作品课,让我能从书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到具体如何呈现,更新我对舞台设计艺术中这些专门的艺术创作的高级创作理念,这是这部歌剧对我来说的学术价值。

对红军军服在战争中使用大色块血色的设计想象,明确地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与尸山血海地环境;雪山上,视频中大雪的虚与近距离服装上雪的“真”交相辉映。过草地时,红军军服的破碎与做旧造型,处处彰显出服装设计师的细节处理。特别是红军军服的料面质地使用粗质麻料来制作,使年代感、生存环境跃于眼前。

道具设计师处理战场血境的器物上的这些随身物身上浸染的血渍和血迹血染造型;爬雪山时雪境中的衣、裤、帽、皮带、枪、木棍、锅等外露的器物上的雪,都是客观真实与艺术真实交融的展示。

化装设计师细腻地表现出缺水的生理现象嘴上干裂的泛起的嘴皮;伤口流血的那个皮肉绽开的创口等都不是简单地用色彩画上去的,是制作了模具的;包括雪山上,脸上高原红冻伤的设计;马大壮牺牲时脸上的血与肌肤、帽檐上的冰,以及肌肤冰凉后无热度的颜色的这些状态的呈现。

戏,细化到如此地步,真的彰显出这部歌剧主创设计团队的细致入微设计理念与制作的强大。造型的真实,凸显出的是铁血、铁骨铮铮和钢铁意志!地主家门庭景的高大凸显的对比是:当时红军队伍小,敌人是强大的。每一次攻城略地都是艰难地,不易。这景的背后是红军的艰难困苦,敌对势力的强大!

这部歌剧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就是英雄正剧!英雄们的生存环境、境遇很悲惨!需要他们为所追求的目的有随时准备献身的精神! 但他们的信仰崇高!信念意志坚定坚强。

什么是大制作艺术作品?爱、深沉、深情、细腻、精致的创作就是大制作的艺术作品。

三、诗化的革命浪漫主义与象征意义的比兴

导演艺术是戏剧本体要素之一,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承担着美学功能。焦菊隐根据自己的导演经验,对导演的美学追求作了精辟的概括:以深厚的生活为基础创造出舞台上的诗意。

我个人对艺术舞台诗化的认知是:创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意象化的想象,是创作者情绪的流动,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不注重叙事也不以人物性格为表现,它就是一种诗意的抒情,让那一刻抒情时间变慢,心理浪漫变得交融或强化隐喻、象征,在淡化而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中使那一刻被人记住。

这部歌剧我很喜欢导演对其人性的光辉的营造:湘江边,阵地前,“细伢子”的认爹,人物充满了对父爱的渴望和对战场安危的紧张。一个孩子因身在战场战事中,经过枪炮洗礼,孤独地活了下来在战场一隅,好不容易营长来找到了他,他对活下去有了希望,但又怕安全没保障,故让营长做他爹,增加自己被爱着、拒死亡于外的心理,这是符合当时在战场上细伢子该人物的心理和人性。

兄妹想念二重唱“天上的星你说句话”,身在战场上的哥哥想念随队伍转移的妹妹,妹妹思念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哥哥。俩人从小相依为命,乞讨在人吃人的社会中,艰难的活着。参军后,他们兄妹俩获得了新生,此时夜深人静、战场间隙中思念亲人,是浪漫一刻,是诗化的人性张扬。

雪山上,天剩夫妻的对唱表现出与红军长征时的“正在进行时”的天剩家乡的苦难:“血洗村”“无人村”“千坟村”,“石头要过刀!茅厕也要过火!人要换种!”的敌人的凶残。这种交叉蒙太奇的运用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表现出来,构成这部歌剧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其导演手法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制造紧张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生与死,存与亡,让我们为剧中人物的命运、革命生存的前景担忧。

主人公祝霞、郑秋收两次的夫妻思念二重唱“天空已经放亮”、“看到孩子第一次笑容”;一次是在湘江边战场间隙,战场虚化为满天星斗。一次是过草地,半空上显现出金色波光粼粼,二人对孩子的寄望与盼望三颗心一起跳动的美好憧憬在非现实的环境中呈现,是诗化的表现,是创作者们对残酷现实的蔑视,展现革命者们革命的浪漫情怀,人性的光辉,片刻的温馨、温柔、温暖、爱给了革命者战胜一切困难、排除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

宋代朱熹解释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实际上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毛泽东主席的《采桑子·重阳》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原诗的意思是表达一个革命者积极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胸襟与豪情万丈。一如秋菊在肃杀的秋风中盛开,依旧吐露芬芳。暗喻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我们的革命战士依旧壮志凌云;也是毛主席个人人格的写照。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两株风干了的小草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它是“国宝级”文物。说明牌上写着:这种高4.5厘米左右的植物,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时吃的一种野菜,因开黄花而被红军战士命名为“黄花草”。 在剧中,“黄花草”有它的象征意义。它既是战士们寻找的救命粮食,又是无名红军战士的生命;也是毛主席诗里“黄花草”的革命意义点题。长征路上因采黄花草而被沼泽吞噬的战士有许多,他们无名,但被人民英雄纪念碑记着,被人民铭记在心。毛主席用诗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寄托人民对牺牲者们的哀思!黄花草,红军战士的象征!

小战士的牺牲与婴儿的一声哭啼的交织,一死一生的寓意象征着革命的火种不会断!孩子会长的,他会盼望着父母回来找他,也许,他始终都没有等到父母回来,因为他的父母在为中华苏维埃战斗,为新中国而战斗! 在这部歌剧中,死与生交织,让观众从有限的形象画面,升华到无限的思想、联想中去,一种从具体的人物情节提高到普遍的意蕴、诗情的概括力,它既有生活的实感、美感,又有引人思索的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这就是诗化!诗化有时是惊心动魄的;有时是抒情的灵动;有时是韵致与醇厚;有时如温馨小溪。焦菊隐把“诗意——诗的意境”奉为演出的最高美学目标和境界。该歌剧导演在诗意上、在这部歌剧中,诗化残酷中的革命浪漫情怀。可以说,象征性比兴被主创们运用得如鱼得水,主创者心灵同客观世界的契合,使该部歌剧作品在观众阅读后精神情操、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这是这部歌剧的美学高度。

四、这部舞台艺术作品演出了“势”

“势”,在度娘上有许多种解释。我这里想说的是用宋代苏洵《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势弱于秦”。这个势,就是力量、威力之意。有时候,也可以理解为团队的“士气”,士气这种东西,是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是维持意志行为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积极性、意志性的动机,说不清道不明,却又真实的存在。

从该部歌剧导演的两部歌剧作品《半床红军被》《沂蒙山》看下来,导演在戏剧性场面和非戏剧性场面上的组织与运用是妙笔生花;在花香深处,我更体味到了一种力量。这不是个人的力量,是群体的力量;不是高大逼真或写意或写实舞美的压迫感,而是全体演职员对戏剧情境、时间、用词、节奏、表演分寸、群戏场面、细节的细腻表达呈现出来的力量。剧中表现出来的“势”,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是党从弱小走向强大靠的就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我党由小变大,从弱到强,推动中国革命在艰难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是一种无所畏惧的革命豪情!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我深感这部歌剧其内蕴的巨大威力!该剧整体的内张力力量的强大、张扬,可不是靠一个人就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力量的!这是要全体演职员通过集体凝力,在一种舍我其谁的创作齐心力下集体营造出来的。当然,这更需要上级各个组织部门不计较功利、劲往一处使之心,完全为本剧服务的服务精神。舞台创作呈现上领头者很重要!比如编剧、导演、作曲、指挥、演员等。就比如说导演,他个人应有很多艺术作品的积淀,其导演本人的文艺理论、艺术修养、艺术眼界、导演艺术能力、自身性格、社会地位等等积累,才能组织出有这般高度、高水准艺术水准的艺术作品来展现。俗话说:导演“死”在演员身上!我们在舞台上,看不见导演,只能看见演员。但从演员表演、整剧呈现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与其他艺术部门的艺术合作工作,所有艺术呈现又在为演员呈现做具体服务,具体服务与演员的表演的最终目的是演出这部戏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整个演出中达到以导演为主集体主创所希望演出能达到的目的,体现主创设计者们所没有讲出来的意图。其中,关键部分在演员表演把控上。某些时候,演员的表演没精确时,是可以将剧中重要的表达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差错表达给受众的;有时候演员精确地表演又能让受众感到自我审视的“灵魂拯救”;如何能做到每一场演出都能声情并茂、以情动人,这就需要导演对演员表演在这部剧的表达上进行“千锤百炼”的排练,力求准确表达。否则,再好的导演,一样“牺牲”在演员不准确的表演上。所以,导演“死”在演员身上不是一句总结导演与演员的合作关系的话,而是告诉演员,是以导演为中心的一应艺术部门都会“死”在主要演员身上,是整个演出。所以,一部舞台艺术作品的主要演员是主创!主角!是舞台艺术的核心!是表演艺术家!

我们这部歌剧剧组的每一位演职员都能在表演的表达上做好了自己应尽的才华展现,非常好的驾驭了这部红色艺术歌剧的表达,创造出了这部“三精”艺术作品。可以说,这部歌剧的艺术质量极高,成色极美,演出呈现极棒!

五、那一份对艺术作品有“灵魂拯救”意义的寄望

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就开始了从理性思维的高度来思考美和丰富的艺术的历史过程,企图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恰当的内涵。其中,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所有的艺术形式:悲剧、戏剧、音乐和抒情诗等。他用“诗”来概括所有这些艺术,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诗性的形式”。而中国,是在公元前6-5世纪开始思考美的现象的。其中在孔子的思想中,提供了中国文化中最早对“美”的思考。他把美与善联系起来,为中国文化在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美学是什么?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由于审美的现象是与感觉、感官有密切关系的,许多理性主义者就把它排斥在理性知识的范围之外。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通过对审美现象的感性的考察,把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而“美”就是“完善的感性”;这里所谓“完善的感性”,是相对于“混乱的感性”而言的。中国学术界的“美学”,是中国学者于20世纪初从日本的翻译而来的,日本学者把“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从此,“美”才被作为概念、“美学”作为学科进入了中国的学术界。

这里,我们不探讨美学的研究对象等其他问题,这里我就想从艺术鉴赏的经验上说这部歌剧的美学追求,审美高度。我们常言: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知足常乐、乐在其中。其实这是一种心态,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人,往往只能看到正面或侧面,它的背面是始终看不到的,这就说明事物的根本中存在局限性。所以,我们看问题就要多看、多思考,不要片面性,要有大局观意识。有人认为:一根火柴燃后自己就什么都没有了!有人认为它的价值是照亮了别人,就是所得。于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会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有: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有数之不尽的这些千古流芳的绝句时常涌入心田、浮现脑海、出入嘴边。为什么这些绝句能常伴我们?因为,它的“美”。什么“美”?存在于这些绝句中的崇高美!书写这些绝句、名句的作者的人格魅力,他们的生平,他们的胸襟都在感召我们,让我们的心、精神与他们天人合一。这是什么?这就是被崇高而感召、上升到精神层面的美——灵魂拯救!艺术的任务就是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挖掘人性,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揭露人性丑陋的一面,以此为督促、鞭笞人的自我反省,使社会向好的、进步的方向前进。崇高美!是这部歌剧所追求的美学高度。引受众无限想象,甚至与剧中英烈、英雄同呼吸、共命运,与剧中人共鸣的真实的感受是难以言说的, 而艺术有时承担了这项功能, 帮助我们诉说, 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这是艺术的另一大功能——自我认识。“我们都很难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们都有不同的性格, 我们拥有直觉、顾虑和猜疑的复杂情绪, 这一切都难以界定。”艺术有慰籍人的功能,很容易激起现代人联想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艺术是一种保存体验的方式, 我们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美妙体验, 都需要有人帮助留存下来, 艺术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见证。”《艺术的慰籍》(作者:阿兰·德波顿[英]和约翰·阿姆斯特朗[澳],陈信宏译)书中,作者选择150件经典绘画、建筑和设计作品生动地阐述了“艺术的七大功能”和“爱情、自然、金钱、政治” 四大主题。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红色记忆”是要传承的。这部歌剧就具有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它积极地进行舆论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指向社会共同目标,引导人们形成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这部歌剧的意旨是让人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对社会、对群众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优良作风,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把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美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广大观众,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炙热感情,培养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这是这部歌剧的演出意义, 也是这部精心创作党史题材歌剧创作之初的那一份对这部艺术作品、对受众有“灵魂拯救”意义的寄望!也是这部歌剧承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担当。这就是说,这部歌剧的各个艺术部门在省委宣传部的引导下,基本做到了理想共同的:真、善、美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这部歌剧有大义、有人民、有责任、有乾坤,更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和攀登艺术舞台高峰的决心。看,这部红色题材歌剧《半床红军被》的全体参与者,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下,他们在用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前进的路,他们在砥砺前行!


文/何维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