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联系艺术研究院 0731-89826678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科研> 剧目研讨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日期:2025-04-29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在湖南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之际,用书画艺术生动呈现湘菜文化,传播湘菜文化,讲好湘菜… [查看详情]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28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华夏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委托,对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 [查看详情]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24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10 二、项目名称: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 [查看详情]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18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 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SC-2025ZC-001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艺术研… [查看详情]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18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 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对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发… [查看详情]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举办“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主题征文活动的公告 日期:2025-04-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湖湘文化传承和发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决定举办… [查看详情]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3-25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 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07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查看详情]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日期:2025-03-21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链接)已于3月20日发布,项目申报期为2025年4月15日… [查看详情]
论话剧《高山之巅》的扶贫叙事与红色基因传承
时间:2022/6/2 10:30:21 来源:本站原创 894

湖南省话剧院演出的《高山之巅》,是毛剑锋和刘锷编剧、许亮导演的一部扶贫题材话剧。它于2021年1月9日在湖南长沙首演;作为第七届湖南艺术节的展演剧目,于12月21日在长沙实验剧场、12月29日至30日在常德再次上演。它是根据“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北石家庄退役军人王新法在湖南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带领群众“拔穷根”的感人事迹创作的写实剧,具有近年扶贫文艺的典型特色。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回信强调,“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高山之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扶贫文艺源于我国伟大的脱贫事业

艺术源于生活,近年中国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脱贫攻坚。革命建设工作和文艺文化工作二者相结合,共同推进,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贫困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顽疾,如果将扶贫比为一场战争,那么也有经济和文化两条战线。目前,我们的扶贫工作在这两条战线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11月,现行标准下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这个时代主题创作了许多影视剧、话剧、小说、报告文学等种类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共同的叙事倾向,形成了一种“扶贫叙事”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作品大都将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基因、老一辈人的奉献奋斗精神和理想追求,作为扶贫工作的一种力量源泉,颂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和勤劳智慧的人民的主题,在党的领导下各贫困地区采用各种方法克服各种困难由贫到富的情节结构,按思想觉悟程度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反映其思想冲突,经济扶贫与思想扶贫同步推进的扶贫策略。《高山之巅》便是在这个创作潮流中出现的并具有这种鲜明特色的剧作。

二、红色基因传承和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

传承红色基因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贯穿剧作始终。该剧除序幕和尾声外,一共有十场,即六塔山、离家、与民共富、名誉村长、“军师”、绝不退缩、新风俗、山河梦圆、生死状、荣光闪耀。从各场的小标题,就可以看出王新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剧情发展的线索。六塔山是薛家村的一座高山,是当年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跳崖壮烈牺牲的地方。红军故事在此不只是开发红色旅游、发展经济的资源,更是流淌在共产党人思想血脉中的红色基因;红军是“在场”的,他们以回忆、想象、幻象的方式,多次在剧中出现,并与王新法进行精神对话。剧作以覃老爹房破、交不起山地承包款和罗婆婆冬天光脚过河,来反映薛家村的贫困状态,同时交待退休的退役军人王新法在曾德美老师的介绍下来到这个村考察,被以前当地红军的牺牲精神感动,而组建“与民共富军人团”,带着自己的64万元积蓄来此扶贫,以建设心中的“桃花源”,接续先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遗愿。在后续的扶贫工作中,为了表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不懈斗争精神,反映老百姓的期盼,展现党与人民的深情,红军不断地出现,给人激励和引导。而这是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来实现的。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是该剧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探索,其中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此前《大地颂歌》《花繁叶茂》等扶贫剧目,基本上都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创作的。在扶贫这样的现实题材中运用注重精神体验、主观感受与意识流动的表现主义手法,体现了一种创新的勇气。表现主义产生于“一战”前后的法、德等国,此类艺术厌恶西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压抑人性的各种势力,具有强烈的反叛性、斗争性;艺术上重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表现内在心理和感受,探索新的叙事语言。《高山之巅》并不厌弃现代文明,创作者只是借用了表现主义的一些艺术手法,比如对限制人们发展的旧思想风俗的革故布新精神,用超现实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想法和期待,幻象与现实同时呈现,引导观众超越眼前暂时的贫困表象而认识到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戏剧结构的片段性和内在思想主题的统一性。该剧的环境、人物和主要剧情都是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营造设计的;表现主义手法主要用在红色基因传承和话剧主人公之间心有灵犀的情意交流上,这对话剧主题的表达大有帮助。这部剧的十场中,有五场出现了当年的红军,或表现他们的牺牲精神,或显示他们对后来人的期盼,或表达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使命,或表现军与民、党与村民心连心的鱼水情。这是王新法与红军烈士的心灵对话,是他对咱们党的光辉历史的深情回望,这与当下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活动是相通的。王新法与妻子孙景华、女儿王婷超时空的对话,王新法在工地去世后的独白,都是为了表现他的献身精神和这种精神的传承。在“尾声”部分,王新法的女儿来到了薛家村,继续父亲的未竟之业,替父亲完成建设世外桃源的梦想。所以,该剧虽然有时空交叉叠现,生者与死者、在场者与不在场者之间的对话交流,但真实与幻觉并未混同,剧情并不“魔幻”,未给人神秘、怪诞之感。

三、经济与思想并重的扶贫策略和思想觉悟差异引发的戏剧冲突

话剧内容反映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策略。薛家村脱贫致富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交通不畅、没有产业、部分村民思想落后。这是中国大多数贫困村的处境,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也都采取了经济、思想两方面的措施。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要加强贫困地区移风易俗工作,促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王新法在薛家村便是按照习总书记的这个扶贫思想开展工作的。在思想方面,他主要做了两件事来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帮助部分群众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一是传承弘扬当地的红军精神,他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开发六塔山的红色资源,为在此壮烈牺牲的68名红军烈士修建烈士陵园,用红军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怕牺牲的精神来激励大家,来凝聚和增强扶贫力量。二是从殡葬改革入手,改变村民的思想和习俗。他请村里的妇女参加烈士的起坟仪式,改变当地女人不得参与其中的旧规矩;请她们为烈士棺木绣国旗,扩大殡葬改革的影响。在六塔山上修公墓,请村里的“民俗专家”、意见领袖漆先生出面劝说,让村民将祖坟迁到公墓去。当然殡葬改革,不仅要改进村民的思想习俗、提高女性的地位,也是要保护耕地和为当地的红色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另外,他还为村民分析薛家村实现脱贫致富所具有的土地、物产、文化资源,成为村民可以信赖的脱贫领路人,给村民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在发展经济方面,主要是修桥铺路和发展油茶、茶叶、旅游等致富产业。道路不通,村里的物产难以卖出去,外面的游客难进来,所以修桥铺路是中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都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件本来很平凡的事情上,该剧通过一些细节表现了王新法的不平凡,突出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薛家村山势险峻,修路很危险,他就事先写下了“生死状”。为了村里的建设和修路,他花光了自己积蓄,还向战友借钱。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节俭,自己舍不得吃穿;他觉得生命有限,所以特别珍惜时间,强忍病痛,除夕夜仅吃两个馒头就继续修路,并最终因劳累而倒下牺牲了。修路过程中,广大村民尽心竭力,拿出自家的物资,反映了王新法的号召力和村民的觉悟与艰苦奋斗精神。

按思想觉悟程度来塑造话剧人物形象和设计戏剧冲突。这是与扶志扶智密切相关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有敌我、阶级矛盾;但是在剧中所反映的新时代,村里的人际冲突都是人民内部矛盾,矛盾主要源于思想认知的差异。因而帮助部分守旧者提升思想境界和实现思想文化脱贫,以更加健康科学自然的方式生活,是扶贫的目标之一。差异的碰撞、革新的努力,戏剧冲突由此产生。剧中思想觉悟最高的是王新法及其扶贫团队,他们在新时代发扬红军的献身精神,为村民的脱贫致富贡献所有。其次,是村里的彭支书、罗婆婆、漆先生等为代表的思想进步的村民。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有些村民就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安葬牺牲的烈士;而彭支书早就打算筹资一万元钱为烈士修墓立碑;罗婆婆公开支持殡葬改革,家的房子免费给王新法居住。漆先生自愿与王新法共担风险,在自家茶园搞试验,积累经验,帮助村里其他村民做茶园产业,充分显示了村民被激发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是一些思想守旧的普通村民,他们质疑殡葬改革和迁坟,认为这会坏了风水,影响家里的运气,赵家兄弟甚至公然对抗;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扶贫工作的目标和要克服的困难。最后,这些有旧思想的村民在王新法的精诚付出行为和所做出的致富实绩的感召下,都提高了认识并加入建设家乡的队伍中;整个薛家村形成了文明新风,广大村民都有了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气神。

这部剧作用“扶贫叙事”方式,传承红色基因,生动再现中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艰难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的人民为中心思和共同富裕道路,主题鲜明,演出效果良好,取得了成功。如果剧作能围绕主题,适当使用一些自然写实的大景深舞台布景,故事内容融入一些有趣的、生活化的“闲笔”,戏剧意蕴会更丰富厚重,可能“燃点”更多,会更“抓人”,有更多的阐释空间。


文/邓谦林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