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当人们还在沉醉于常德汉剧《紫苏传》优美的高腔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时,还在惊叹《孟姜女传奇》中浓郁的楚文化浪漫主义情怀和爱情史诗般的内在气质之时,经三年磨一剑的常德汉剧新编现代大戏《我娘是片钥匙》与世人见面了。
《我娘是片钥匙》剧本改编自王恒绩小说《疯娘》,由湖南本土国家一级编剧、“曹禺剧本奖”获得者曹宪成编创。在唱腔及音乐设计上,保持了常德汉剧高腔原有特色,以更加符合当代审美意趣的创新编排,将“高腔”和“弹腔”融洽结合,展现了汉剧丰富的艺术魅力,是常德汉剧发展的又一尝试和实践!
《我娘是片钥匙》讲述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真实故事,主人公疯娘马含玉虽患有精神疾病却心系儿子,其伟大母爱让人动容。该剧在展现人性之美的同时融入了时代元素,突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民群众在生活与思想上的改变,并真实再现精准扶贫大潮中的干群关系。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有犀利的创作。同时,作品要能成风化雨,抚慰人心,更要有启发意义。
《我娘是片钥匙》以母爱为丝线,贯穿全剧,唤醒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心灵。主人公马含玉疯疯癫癫,与残障青年老憨结为夫妇。看似是悲苦的生活一眼望不到终,但随着马含玉生下了儿子大树,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一切都发生了转机。一个疯疯癫癫的农村女人,在旧农村几乎无地位可言。马含玉生下了孩子,却不允许喂奶;去割猪草,却把打苞的庄稼割了回来;去洗衣服,又把全部的衣服丢到了水里......但就是这样一个不明事理的疯婆娘,却能够为了自己的孩子忍受打骂。
“我要喂养我的亲小树,我是一条马哈鱼”。主人公马含玉将自己比喻成马哈鱼,其实是一种隐喻。马哈鱼出生在河里,生长在海里,最后又会从大海迁徙到河流养儿育女。马哈鱼产完卵就会守在一边,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能觅食,只能靠吃母亲的肉长大。小鱼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骸骨,无声地诠释着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第七场,马含玉听闻自己的儿子想吃山上的野桃,明明在冬天就没有野桃,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山上找寻。或许是她疯,才在冰天雪地之中去寻野桃;或许是她疯,才把儿子的一个小心愿看得比天还大;或许是她疯,才忘了自己真的只是一个柔弱的女人。这种近乎发疯的母爱,却超越了一切种种,比任何情感都纯粹,都光芒万丈。马含玉主演彭玲老师,几近以完美的表现,将马含玉的疯与纯粹展现给受众。彭玲老师在演马含玉疯癫状态时,对细节的把控也是精益求精,比如非语言符号,肢体的表述。在摘桃这一场中,彭玲老师双膝跪地,急速地在地上摩擦,这一个细微的细节将一个母亲势在必得、迎难而上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马含玉是一个缩影,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世间最温柔的母爱,不分高低贫贱,不分聪颖笨拙。
《我娘是片钥匙》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突出时代发展的主题。如果该剧单单描述一个母亲如何为了自己的孩子与命运抗争,我们称之为“小爱”,或许还无法有更深的启发意义。该剧中,整个马含玉的家庭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凸显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的风貌、村民的容貌变革。这种变化已经突破了层次,成为变革,具有跨时代意义,我们称之为“大义”。残障青年老憨因为意外断了手,家庭条件十分恶劣。此时村干部王组长来到老憨家宣传政策,介绍工作,让老憨去池塘撒饲料喂鱼,一个月能有一定的收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方法。有了奋斗的愿望和意志,扶起来的贫困群众才能硬得起腰杆、迈得开脚步。马含玉也和丈夫一起下田耕地,虽然小插曲不断,但侧面反映了马含玉的家庭已经有了改观,两人在志的方面已经跟随政府的脚步,得到启发。再到后来,马含玉夫妇领到特困人员救济表、马含玉的儿子赶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功入学,这些平凡的小事都彰显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进步。该剧全过程没有浓墨重彩地去描述改革开放,但通过马含玉这个家庭在时代中的变化,以有形化无形,将改革开放后新农村的发展变化描述出来。文艺作品突出时代变化,实现质的飞跃。
《我娘是片钥匙》的选材角度是独特的,是犀利的。讲述的是平凡家庭的故事,但颇具冲突的情节又将剧情推向高潮,描述的是普通家庭的变化,但又能润物细无声地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呈现出来。一场汉剧的时间很短,或许无法将“我的疯娘”的形象更深入地呈现给受众,这也是一个遗憾,也可能是留给受众的遐想。不过有了想象,人物或许更能栩栩如生,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更深的印象。
文/谢春凯
湖南嘻嘻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