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联系艺术研究院 0731-89826678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科研> 剧目研讨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日期:2025-04-29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在湖南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之际,用书画艺术生动呈现湘菜文化,传播湘菜文化,讲好湘菜… [查看详情]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28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华夏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委托,对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 [查看详情]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24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10 二、项目名称: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 [查看详情]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18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 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SC-2025ZC-001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艺术研… [查看详情]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18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 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对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发… [查看详情]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举办“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主题征文活动的公告 日期:2025-04-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湖湘文化传承和发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决定举办… [查看详情]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3-25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 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07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查看详情]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日期:2025-03-21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链接)已于3月20日发布,项目申报期为2025年4月15日… [查看详情]
战地黄花胜春光——评现代花鼓戏《战地黄花》
时间:2022/6/9 10:32:10 来源:本站原创 828

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思乡的愁苦;清代诗人陈维崧笔下的“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表达了厌战的情绪;一代伟人毛泽东1929年写下的“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黄花”是指菊花,他笔下的菊花在战地上绽放,饱经丹心热血抚育,更加馥郁芬芳。这是他对革命战争的礼赞,流露出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先后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又名毛达湘,小名“菊妹子”, 1905年10月出生于韶山冲东茅塘,从小过继给毛泽东的父母,毛泽建之名是毛泽东所取。追随毛泽东参加革命,曾参与领导衡山工农游击队,被称为“智勇双全的奇女子”。1928年8月20日,毛泽建英勇就义,成为毛泽东亲人中第一位牺牲者,她用短暂的青春谱写出了一曲壮丽的战歌。据史料记载,毛泽建的牺牲令毛泽东十分痛惜。毛泽东知道毛泽建、陈芬夫妇牺牲的消息,已是一年后。毛泽东为有这样的妹妹感到骄傲,因为他知道反抗就要付出代价,与一个制度诀别就可能意味着与自己的生命诀别。直到1949年,毛泽东还惋惜地说:“菊妹子的牺牲很可惜,她是个好同志。”(参见何立波《“衡山朱凤”毛泽建:毛泽东第一位牺牲的亲人》(《党史博采》2015年第6期))

由湘潭市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战地黄花》就是取材于毛泽东的堂妹“菊妹子”--毛泽建。故事发生在1923年至1929年。由毛泽东为其取名的毛达湘(毛泽建),就像一把“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利剑,像一朵盛开在湘南大地的“战地黄花”。她在三哥毛泽东的指引下,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强信念,面对十分艰苦的斗争环境,她与丈夫陈芬一道,带领当地群众“播火种”“斗敌顽”“闹祠堂”……斗得敌人闻风丧胆,惊恐不安。由于叛徒彭瓒的出卖,她被捕后在狱中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直至壮烈牺牲,她用短暂的青春谱写出了一曲壮丽的战歌。

2021年12月30日,现代花鼓戏《战地黄花》,作为第七届湖南艺术节的大型舞台参演剧目亮相宁乡大剧院,获得广泛好评。

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毛泽建走上高台,从容就义。在深情款款的伴唱声中,天幕上出现了毛泽东诗词手迹:“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束红光照在毛泽建身上,山菊金黄,满山怒放,“国际歌”旋律与女声伴唱反复交替传出,这是花鼓戏《战地黄花》的剧终一幕,强烈地感染和震撼着观众们。有人眼含泪花,默默沉思。他们一边鼓掌,一遍擦泪,深情回望着舞台上的山菊花,久久不愿离去……

现代花鼓戏《战地黄花》由湘潭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体局出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精心创排。创作团队阵容强大,精英荟萃。由湘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优秀青年编剧禹银花和资深编剧肖复华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童晓阳担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欧阳觉文担任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安小华、徐兴嘉、曾育妮、江霞分别担任灯光、舞美、服装和化妆造型设计。

文学赋予戏曲的特性,不仅要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更应拨云见日、反映本质,发挥鼓舞人、感染人的力量与作用。《战地黄花》将毛泽建短暂的一生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突出她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全剧由“智斗伪校长”“同心播火种”“巾帼闯祠堂”“转战妙溪山”“笑看风云变”“山菊永留芳”六场戏组成。演绎了在大革命时期,毛泽建像一朵盛开在湘南大地上的“战地黄花”,正气凛然引领当地百姓英勇斗争、奋不顾身开展革命工作的动人事迹。

导演童晓阳凭借几十年丰富的艺术经验抓住剧本的精髓,将文本中的名字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花鼓戏艺术表现手法上,童晓阳更多使用偏现实主义的手法,而非表现主义的手法,在他看来,这样可以更接地气,离观众的生活体验更加接近,也就更容易架起剧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毛泽建(毛达湘)的扮演者特邀一级演员李鸣饰演。李鸣是近年来活跃在湖南花鼓戏舞台的优秀演员,科班出身,条件上佳,勤学苦练,业务全面,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舞台艺术形象。虽已年过五旬,但她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这次跨越年龄的挑战,饰演十几岁的毛泽建,对她来说,压力不小。但她因为平时对自己在艺术上严格自律,唱腔、身段都保持了良好的状态,为中青年演员树立了榜样。李鸣身材高挑,扮相俊美,在湖南省艺术学校就读期间,曾演过小生,因此,身上有一股挥洒自如的英气和俊朗之美。这对戏曲女演员而言是比较少见的。加上她经过《书房调叔》《补锅》《我叫马翠花》《五十二家别墅》《走进阳光》《湘绣情》《浏阳李白》《夫子》等众多剧目的打磨与修炼,表演技艺日渐成熟。在《战地黄花》一剧中,一是角色特别适合她,二是她在全身心地入戏。从她的表演可以看出她对人物的理解是精准的、细腻的,用“心”牵动着动作,将戏曲的程式化与人物相融合,用“信仰”两个字支撑着人物、支撑着表演。该剧的唱腔指导、著名表演艺术家刘赵黔认为,尽管李鸣的音色不是特别占优势,但她婉转行腔、吐字清晰、轻重相间、一气呵成,把对襁褓儿的爱、对敌人的恨、对共产党的坚贞表达得酣畅淋漓,因而打动人心。此外,李鸣在该剧中的三声口哨给人印象深刻。第一、二声口哨是毛泽建在爱国学潮中用口哨呼唤同学们分别上场揭发校长欧鸣皋缩减学生伙食、收受回扣欺压学生的恶劣行径,第三声口哨是毛泽建散发传单时被欧鸣皋认出时,她急中生智吹声口哨,唤来装扮成划龙船、耍龙灯、玩蚌壳舞的游击队员,他们用各自手中道具阻挡欧鸣皋及特务军警的视线,掩护毛泽建脱险。这三次吹口哨的表演,李鸣以惟妙惟肖的动作和神情,将勇敢的女游击队长毛泽建豪爽大气的性格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又增添了几分俏皮可爱的气质特征。

《战地黄花》一剧男主角陈芬的扮演者刘大方,是湘潭剧团的当家小生,表演松弛,人物性格刻画准确,将年轻共产党员陈芬那种儒雅翩翩、果敢沉稳的形象表演得十分传神。剧中的几位配角的表演也生动自然,可圈可点,王叶松饰演的灵儿的机智勇敢、朱霆饰演的欧鸣皋的阴险卑鄙、张正义饰演的鲁庆轩的狡诈残忍、邓益饰演的彭瓒的懦弱无能,都给观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对于以人为表现对象的戏曲舞台艺术作品,其风格特点必然会和特定的地理条件、地域环境、民俗风情有着直接的关联,形成特定的地域审美特征。当下,不少地方戏的剧目创作,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剧种失味的现象,比如草根味、民间性、民俗化的弱化、淡化,甚至消失,地方文化特色踪影难觅,剧种同质化、泛剧种化、泛戏曲化的倾向日趋严重,这些问题应引起警觉和重视。可喜的是,湘潭打造的《战地黄花》这一剧目,与湘潭市的非遗项目发生关联,对本土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元素有所展现。比如,在表演上,保留了湘潭花鼓戏特有的载歌载舞的风格,并融入了当地传统的民间龙舞、虾舞、灯舞、蚌壳舞,地域特色浓郁。湘潭的龙舞(湘潭火龙)和虾舞又分别是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创作团队将湘潭这两个非遗项目搬上《战地黄花》的舞台,突出了湘潭本土文化特色;剧中播火种发传单中的街景设计有意表达了湘潭的地方特色,比如悬挂着的“刘记香烟槟榔”“宝庆铁铺”“老王麻子刀剪”等招牌招旗,都透视着湘潭的饮食文化及市井百态,湘潭槟榔也是湘潭的特色食品,槟榔习俗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该剧巧妙地融入这些本土文化因子,颇具匠心,值得点赞。

作曲家欧阳觉文先生对《战地黄花》的音乐创作十分用心,全剧的主旋律是具有湘潭地域风格的花鼓戏音乐,编曲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情境和剧情的变化精心设计,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曲调和唱腔,同时巧妙地将具有西方音乐元素的“国际歌”旋律运用到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传统戏剧种花鼓戏剧中,既有新意,又不违和。“国际歌”旋律渲染了剧场的气氛、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特别是第四场“转战妙溪山”开场前的几声凄哀的乌鸦鸣叫音乐声渲染点缀,更是一种转折提示,预示着白色恐怖黑暗的来临。这些都显出了作曲家的高妙和细心。

一级舞美设计师曾育妮、江霞的服装设计和化妆造型设计也颇具匠心,他们前期通过实地采风,查找史料,设计图纸,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及时沟通,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使得毛泽建、陈芬、灵妹子等剧中人物一个个鲜活地立了起来。毛泽建不同身份不同时期的角色转换,从学生、到贵妇人、到游击队长、到临产母亲、到被捕入狱经受严刑拷打而伤痕累累的各种形象,都较为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既给了演员信心,又为全剧增光添彩。

有大学生观众认为,花鼓戏《战地黄花》的成功演出,与全息投影的使用不无关系,他们觉得提升了花鼓戏的舞台表现力,给观众以真实自然的视觉效果。但也有专业人士认为,在戏曲舞台上,到底用还是不用全息投影,值得商榷。他们担心会冲淡戏曲的传统意境。受全息投影立体视觉的冲击,观众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舞台的背景环境而减少了对演员的关注。比如,在该剧第五场“笑看风云变”的开头场景中,毛泽建和灵妹子的扮演者李鸣和王叶松两位演员的表演神形兼备,她们扎实的唱念做打功底将一路上跌跌撞撞、踉踉跄跄,越山涧,过险滩的情形演绎得真实感人,舞台效果很好。假若没有全息投影的话,观众或许能获得更好的观演体验。

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曾说过:“戏曲是一个流变的、包容的文化系统。”当下,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任何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戏曲中发现:“戏曲保留了人类戏剧初始阶段的许多特征,它的首要特点是舞台形式的综合性。它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它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又将所能够吸收的艺术成分都吸收进来”。诚然,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也在变,我们认为,包括花鼓戏艺术在内的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直面当下戏曲已经存在的一切,不管是内容上的还是形式上的,甚至精神层面上的,其中包括还承载着湖湘文化关于戏曲的体系构架和情感内涵。

湘潭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湘潭又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历史文化名城。若干年前,京剧、湘剧、歌舞、花鼓戏等艺术院团在莲城湘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随着时代的变迁,湘潭仅剩花鼓戏一个剧种,如何加大对她的承续力度与创新步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期望,湘潭花鼓戏在传承中创新,一方面挖掘抢救传统剧目,一方面创作现实题材剧目,推陈出新,菊化霜天,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曾致(湖南广播电视台)

何辉英(湖南科技大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