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2021年,因为党的百年华诞,必将以一个耀眼的坐标,深深镌刻在历史丰碑上。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披荆斩棘,一百年砥砺奋进,从不缺少摄影工作者的身影。有价值的影像,起于情怀,终于信仰。在追求和探索影像的道路上,湖南摄影人始终初心不辍。湖南厚重的红色基因、悠久的历史文化、美好的山川风物,是湖南摄影人创作更多打动人、感染人、震撼人的优秀作品的灵感和激情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历史使命,紧跟时代步伐,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这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摄影精品展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湖南艺术节作为湖南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始终坚持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办节宗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摄影精品展集中展示了我省3年来摄影艺术创作的新成果。经过各相关单位统一报送和个人自由投稿、专家评审等工作,共评选出摄影作品120件进行展出。其中,特邀作品7件、优秀摄影作品奖10件、获奖提名作品10件、入展作品93件。
人民需要文艺 以精品奉献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是入选此届摄影精品展作品的亮点之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摄影精品展突出重大主题主线,集中展示了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摄影作品。
获得本届展览优秀摄影作品奖的摄影专题《送别袁隆平》,真实定格了2021年5月24日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现场场景。巨星陨落,整个中国大地陷入了巨大的震动与悲痛。十万百姓,潮水般从全国各地涌向殡仪馆,为杂交水稻之父送最后一程。“袁爷爷,一路走好!”,倾尽一城花,只为祭一人。市民群众有序前往,都带着对袁隆平院士的无尽哀思与敬仰,挽联鲜花和书信汇成了花海,祭拜的人络绎不绝。人民用最真挚的情意感谢袁老、送别袁老、缅怀袁老。这是作者辜鹏博含泪拍摄的一组记录全国各地群众前来送别袁老的作品。这组作品充分体现出了摄影的力量和价值。
获得优秀摄影作品奖的单幅作品《就地评残方便群众》,是一名县文化馆摄影专干创作的。作者陈卫平常年立足岗位,扎根本土,深入基层,走村串巷,用镜头捕捉生活的亮点,纪录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言行举止中,释放一种真实的情感。《就地评残方便群众》拍摄不拘一格,角度求新求变,共产党员示范科室的锦旗、工作人员微笑的表情、患者心领神会地互动,真实地反映出良好的医患关系,生动地刻画出评残的场景,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农村戏台是反映我国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入展作品由作者黄庭波拍摄的专题《乡村戏台》,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和情怀。乡村百姓扶老携幼会聚在戏台下面,举着手机认真拍摄的孩子,背着福娃正在窥看的大妈,开怀大笑的观众,唯妙唯俏的演员......此情此景反映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为广大群众带去党的政策、带去党的关怀、带去欢声笑语,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幸福感。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摄影工作者,时刻把握人民的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画面、感人的形象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优秀作品。
文艺需要人民 用明德引领风尚
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本届展览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反映了湖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获得优秀摄影作品奖的摄影专题《不再污染的春天》,就是关注百姓民生问题的又一佳作。作者谷桂生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常年关注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永兴氮肥厂,氮肥厂的有毒气体和工业废水排放给周边居民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反映强烈,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永兴县氮肥厂终于停产关闭,退出历史舞台。氮肥厂拆除后,当地人在原厂周边栽种了许多树木和花卉。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赏花拍照,流连忘返,村民们由衷地感叹,这里的春天不再被污染。谷桂生带着百姓的寄托,跟踪拍摄了六年,拍了上万张照片,完整地记录了永兴县氮肥厂周围的环境变迁。作者还在继续跟踪拍摄氮肥厂停产关闭后工人的去向和生产生活状况,使这组专题内容更全面更丰富。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获本届优秀摄影作品奖的《抬头望见北斗星-重走长征路》,是由郭梁创作的一组难得的红色摄影专题。郭梁重走红一方面军路线,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的文家市,到江西瑞金、于都,广西兴安、贵州遵义、四川冕宁、松潘、若尔盖,陕西延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圆满完成了拍摄和制作。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长征精神在历史星空下,永放光芒,北斗星寓意中国共产党指引我们的方向。作者通过艺术的构思和光影的表现,突出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在惊艳世界的中国高铁速度背后,有这么一群铁路养路工,他们中大部分人来自农村,勤劳朴实吃苦耐劳,长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严寒酷暑中,烈日暴雨下养护着千里铁道线。随着科技的进步,铁路迎来了高速发展,大型机械的不断引进与使用,依靠人力养护铁路的原始劳作方式将慢慢消失,同时消失的也将是他们辛勤劳动的身影。瓢泼大雨里工长扯着大嗓门,用吼声、哨声、手势现场指挥抢修道岔,工人们快速地将道岔推进更换,场面激烈而繁忙。作者万文英将镜头对准了平凡的养路工人,抓拍下了这一个感动自己的瞬间,也成就了这幅感动观者的优秀摄影作品《总指挥》。
同样让观者感慨万分的另一幅入展作品《地底600米的中餐》,是作者龙潭深入到地面负600米的矿井下进行拍摄的。作者和锑矿工人们一起工作生活,一起在简陋的临时房子外吃饭、喝水,条件艰苦,情景难忘。因为地下光线很暗,作者使用了高感比较好的尼康d4和大光圈的35/1.4镜头拍摄。这是摄影人对普通工人生活的关切,关爱的体现,在人生的某一瞬间我们按下快门,只为留住那一份内心的感动。
文艺要热爱人民 要为人民而创作
文艺为人民,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主旋律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近三年来,湖南摄影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题材和重要时间节点,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创作要求,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风格和湖湘品格的精品力作。在脱贫攻坚现场,在抗击疫情一线,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在普通劳动者生产生活当中,到处都活跃着摄影工作者的身影。摄影元素成绩突出,亮点纷呈,展现了湖南摄影界与时代共奋进的精神面貌。摄影成了展示湖南旅游文化,宣传推广湖南形象的一张鲜亮名片,为推动新时代湖南文艺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摄影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记录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全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2021年6月18日,全国首条红色旅游铁路专线——韶山至井冈山红色专线正式通车。作者方阳作为媒体记者搭乘首趟专列全程拍摄记录,编辑成了这组《韶山连井冈 最美湘赣红》的摄影作品。平实的记录,但是意义非凡。韶山至井冈山红色专列是湘赣两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重要指示精神,为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而打造的全国首条红色旅游铁路专线,是一条红色革命之路、文化旅游之路、乡村振兴之路、区域合作之路。从“伟人故里”到“革命圣地”,一条传承红色基因、串联多彩人文的流动风景线,让乘客在旅途中重温历史记忆,领略红色文化。
为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是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首次。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老党员的关心、关怀、关爱,也极大地增强了老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在今年的各类摄影比赛投稿中,反映颁发纪念章的作品很多,但作者张德帆拍摄的《不忘初心五十年》这一幅作品,画面简洁而又意味深长。耀眼的勋章与老党员瘦骨嶙峋的双手升华了作品的主题,让观者仿佛亲临颁奖现场,感受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党员内心的那份激动和高兴,右手紧紧攥着纪念章,用饱含热泪的双眼久久凝视着手上的徽章,坚持了五十余年的初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镜头弥足珍贵,让人感动,心生敬意。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作者周荣拍摄的《苗家过苗年》,就是以群文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以乡土湘人的情感拍摄身边的湘西苗家人,镜头下所呈现的都是湘西的非遗传承、风土人情。古代苗族人以冬至日为一岁之首,并于此日过年,称之为“过苗年”。近年来,随着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部分湘西苗族家庭逐渐恢复冬至起过“苗年”,以此保持特有的风俗和展现文化的传承。作者从杀猪、打粑粑、到土地坛(苗语叫“杜勾东”)祭祀、敬祖先、吃年饭、守岁等各个环节进行完整的纪录,透过百年的变迁观看新时代的湘西苗族。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如果没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就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深入生活,不仅要“身入”,更有“心入”、“情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响,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繁重、时间更加紧迫。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下,我们湖南摄影人当中有很多人成为工作队队长,成为驻村干部,融入到时代洪流里。驻村期间,他们的足迹走过条条山间小路,与工作队一起到访家家户户。作者龙智海用镜头记录了在基层一线的驻村扶贫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拍摄了作品《最美扶贫人》。
对摄影师而言,或许定格的那一个画面就代表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以摄影不仅是景深,更是情深。作者曾伟中通过摄影作品《山背村新印象》来表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面貌。作品不仅有情深,还有意境。山间云雾缭绕,山脉绵延,山背小学静静坐落在大山深处,学校里升起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孩子们就是祖国的希望,精准扶贫为振兴乡村提供了强劲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做到可持续发展。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创地,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张金莲的获奖提名作品《苗家阿娅绛直播》,画面中的人物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的笑容,充分展示了湘西十八洞村妇女们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时尚的文化生活。
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摄影精品展所展览的获奖摄影作品,是我省广大摄影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新成果。湖南摄影工作者为宣传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普及摄影知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促进创作繁荣、服务基层群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的讲话,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引领我们揭开2022年崭新的一页。我们湖南摄影人理当自觉肩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切实肩负起引领人民积极向上的文化担当,凝心聚力把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服务实现“三高四新”的战略中,充分展现“文艺湘军”的风采。坚持德艺双馨,塑造自我;弘扬时代旋律,再造摄影精品。
文/蒋瑛
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