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桃源汉剧《翦伯赞》是一部以统战为题材的新编现代戏,该剧在题材的选取上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又是一部反映时代呼声“学党史,悟统战”的好作品。该剧秉承着成风化人的责任,传播统战“好声音”讲好统战“好故事”,以冯玉祥与翦伯赞的一段历史故事作为全剧的切入点,讴歌了翦伯赞在我党统战工作推进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辉煌史诗。
如何创作跟上时代的精品开创文艺新境界?这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重大课题,也是文艺工作者绕不开的一个问题。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出“守正创新”,何为守正创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守正”就是要继承戏曲、学习戏曲的“玩意儿”,将好的“玩意儿”保留不好的摒弃,“创新”就是要实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常德桃源汉剧《翦伯赞》的出现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和方向,《翦伯赞》从题材的选取、唱腔音乐、舞台布景等方面都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剧本与台词的处理
汉剧《翦伯赞》属于人物传记类型的现代戏,人物传记类型的现代戏在现代戏当中较为普遍存在,编剧和导演在题材内容上抓住翦伯赞与冯玉祥,这样一段特殊历史下的特殊历史故事。编剧和导演并非是将翦伯赞的一生搬上舞台,而是非常巧妙地抓住这样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来集中的展现和塑造翦伯赞与冯玉祥。翦伯赞是史学大家,一个“有味道”的文人,冯玉祥是军阀首领,一个“有脾气”的军人。这样一对身份地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必然引起矛盾激发戏剧冲突。
剧本创造性的将史学知识穿插进台词当中,符合翦伯赞人物的需要,又富含潜台词推动剧情的发展。翦伯赞作为一名史学家给冯玉祥上课必然少不了“以史鉴今”、“引经据典”,让冯玉祥学贯古今是让他有所感悟自己选择到统战当中。这些大段的史学知识如果处理的不得当难免会拖节奏、分散观众注意力,导演在处理这些地方都不是简单处理一带而过,而是将史学知识与剧情推进相结合、将史学知识配合锣鼓经赋予韵律感、将史学知识与人物行动性相结合。
创造性的引用历史中翦伯赞的散文、诗句,为塑造人物服务、为剧情服务。如第三场中所引用的《常德·桃源沦陷记》,冯玉祥诉说常德沦陷配以“撕边一锣”,将节奏越催越快最后的一个“仓”打在翦伯赞身上,“仓”紧接着一段抒情的音乐,翦伯赞悲从中来说:桃源沦陷了!常德也沦陷了!那可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静静的沅水,灰色的城墙,古旧的庙宇,旧式门面的商店,各种各式的手工作坊,用石板铺就的大街小巷”。这一段在演员的表演和音乐的配合将舞台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常德沦陷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用历史上翦伯赞的话来讲好翦伯赞的故事。
活用俗文俚语引发喜剧效果,编剧和导演在具体台词的选择上避免照本宣科、空喊口号,翦伯赞与冯玉祥在人物塑造上都是具有典型性格特点。第四场冯玉祥连开三枪以后逼得翦伯赞连蹦带跳地骂道“你的书都读到牛屁眼里去了”,反观冯玉祥反倒一本正经劝翦伯赞要斯文,这段戏在翦伯赞性格强烈的反差对比下喜剧感十足,斯文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显得如此歇斯底里,将历史人物真正的“活”在舞台上。
二、唱腔音乐的“大戏曲观”
常德汉剧兼有高腔、弹腔、昆曲3种声腔,汉剧《翦伯赞》既保留原有汉剧的特色特点,又对汉剧音乐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化用。汉剧《翦伯赞》高腔转弹腔,弹腔与牌子相结合。传统汉剧几种声腔艺术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楚,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观众对于音乐也越来越不满足,而《翦伯赞》在音乐的处理上如何符合人物情感就如何写,充分发挥各大声腔的长处同时又赋予了唱腔新的生命力,给观众带来丰富的、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唱腔唱的是情,如何能够更恰当表达剧中人物情感符合人物需要才是好唱腔。难道桃源汉剧从一开始就有融合性强的音乐内容?有这样完备的音乐体制?都是老艺人们一步步吸收借鉴交融的,中国的“中庸之道”便是一种对戏曲的极高解释,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难道在戏曲的大前提下不能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什么你的我的都应该是“大戏曲”的。《翦伯赞》在对音乐的选择上好的就吸收借鉴,观众喜欢什么就融会贯通什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要实现戏曲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一种“大戏曲观”的思维整合利用现有的技术技巧不失为一条路径和方法,两百多年前徽班进京戏曲人以一种包容心态的“大戏曲观”,进行了“大融合”、“大交汇”才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京剧,现今要实现戏曲的大繁荣免不了要再一次进行一次“大融合”、“大交汇”。
三、舞台美术与空间调度的处理
《翦伯赞》的舞台美术简约、大气、干净,既尊重戏曲空间的美学理念又将舞台布景变化组合形成新的语汇。舞台装置的主体由两个石狮子、转台、舞台后区的钟摆组成,不同的变换组合完成了转场和空间的变化。舞台中央区域的转台可以是训练场、是讲堂、是院外、是屋里、是战场、是码头,随着剧情的发展赋予了舞台装置新的语汇。
协助完成空间转换还依靠群场调度,导演大胆的启用还未有演出经验桃源汉剧“惠”字科的学员。“兵”带着作训帽子扛着枪便是训练场、“兵”带着板凳便成了学堂、“兵”穿着黑色斗篷便成了皖南事变抓捕现场、“兵”带着锅盔绑着绷带便是“常德战场”、“兵”穿着军绿色斗篷便是码头,《翦伯赞》合理运用这16个“兵”为该剧增光添彩不少。这16个“兵”不仅仅协助完成场景转换,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舞台气氛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
桃源县已经四十二年没有排演过大戏,《翦伯赞》全剧的30多位演员涵盖了“老、中、青”三代,“惠”字班最小的16岁,“文”字科肖昌明老师74岁高龄,老艺人们的“传帮带”无疑是对桃源汉剧极大保护和传承。愿桃源汉剧保护传承中心戮力前行,守正创新谱写桃源汉剧新篇章。
文/刘思基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导演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