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山高没有脚背高哎,路长没有脚板长啰——”一首客家山歌,唱得观众立马入了戏。喧腾的锣鼓伴随激越的唢呐声响起,更是吹打得人心滚烫,血脉偾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老百姓们自发地在悼念那位逝去的亲人——黄诗燕……他,是一面旗帜,一个典范;它,就是来自株洲的新创花鼓戏——《山灯》。
该剧于2021年12月30日晚亮相株洲神农大剧院,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如此具有张力,其所创作的故事情节是如此富有感染力,其所传递的艺术情怀是如此深刻、丰富而又隽永,都给观众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和共情。演出结束后,演员再三谢幕,观众纷纷起立致敬,喝彩声和掌声经久不息。
讲好本土故事,用乡情乡音唱响正能量
该剧以株洲炎陵县原县委书记黄诗燕的真实经历为蓝本,通过对其事迹的再现,还原了从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到当地实现脱贫摘帽,始终战斗在一线,直至以身殉职的感人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14日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在近两年的湖南舞台艺术作品中,特别是有《大地颂歌》《桃花烟雨》珠玉在前,株洲又将怎样来把握脱贫攻坚战役这种重大题材呢?新创花鼓戏《山灯》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试看,《山灯》之题,意旨山中的灯火;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宿悬泉驿》——“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这既是该剧主创团队构思巧妙之才情,也是符合戏曲作为
剧诗所一直秉承的诗意传统。
“山灯”的意象蕴意深远,仿佛一串珍珠贯穿全剧始终,以“往事如潮眼前涌,又见罗霄山脉那盏灯”作为开篇,通过对黄诗燕追忆的方式来展开剧情,以“一盏盏山灯传薪火,照得乡村暖,岁月共灿烂”作为结尾,象征着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传,在新的征程上发扬光大!
因此,《山灯》作为一场追忆,才刚刚开始。因为,我们需要追忆的,不只是黄诗燕一个人,而是浩浩荡荡、前赴后继的一群人……而这群人,就是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中的1800多名党员干部。
尤为记得,剧中黄诗燕的一段唱词,在铿锵悠扬的歌声中,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个百年大党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是9500多万共产党人砥柱中流的铮铮风骨、时代品格。
“云涛万象
落日熔金
罗霄山脉
晚霞如旗醉天公
听林间鹤鸣溪唱
把红色故事来传颂
一声声抑扬顿挫
一句句回肠荡气中
夜幕降临凝望星空
碧海青天独辗冰轮
你照见人间多少成败事
我更觉肩头千斤担子沉
祖辈的盼父辈的望儿女们的梦
默默说与你罗霄山脉听
昨夜的风今天的云明日的雨啊
祈愿都与你罗霄山脉同共鸣
天人合一齐努力
志在千秋万代功”
炎陵,株洲市最偏远的县,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井冈山西麓。黄诗燕于2011年6月来此担任县委书记,《山灯》伊始,他去拜访老革命老红军、人称百岁老人的张老,见到了长挂屋檐下为来往老百姓照路的“山灯”,看到了当年彭德怀带领红军写下的红军标语——“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于是乎,“山灯”二字对于该剧而言,则更有具象性,也更富有诗情画意,代表着黄诗燕心中的那盏指路明灯。
2019年11月29日,完成又一次脱贫攻坚部署后,回到宿舍的他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年仅56岁。黄诗燕用最后的力气,吹响了全县脱贫攻坚战役最后的冲锋号;他最后的话语,也不忘共产党人的责任——“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压倒一切。扶贫工作等不得!”
在炎陵,谁也没想到,这次会议结束后竟然与黄书记成了永别。在炎陵,谁也不相信黄书记走了,他们更愿意相信,他只是调走了,如果不是为了把脱贫攻坚进行到底,已经是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的他,早就该调走了。
该剧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无数山灯涌现在罗霄山脉,黄诗燕的身影亦氤氲在山灯之中。这种表现手法,让现场观众瞬间哽咽,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同时也带给观众无限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一名共产党员在离世后,仍被无数百姓深切怀念,以至于山区百姓把村里的路和桥取名“燕归路”“燕归桥”?
毋庸置疑,就是脱贫功成,务必有我的决心;是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恒心;是一心只为千万家的真心。其实,这也就是《山灯》所要诉说和传递的内容:无论历经多少风雨,哪怕需要生死以赴,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始终如一。
“湘赣边界,红色老区,一天不摘贫困帽,我就一天对不起二十万父老乡亲;更对不起长眠于此的三万烈士用鲜血写下的这条誓言!”这是黄诗燕在剧中的一句触动人心的泪点台词。是啊!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磨难,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奋图强,成为夜空中那盏温暖而又明亮的山灯。
现如今,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洋溢在脸上,世界人民的好评目光,集中投射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贫史”——不负人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责任担当,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中华民族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让千年小康梦想照进了现实。
文艺是风向标,观风可以知世是也。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黄诗燕牺牲一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这样宏伟的时代背景下创作排演的《山灯》,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了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是将人民群众“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感谢共产党”的共同心声,进行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释放。正如《山灯》中有段唱词写得妙、唱得好:
“炎陵黄桃
桃醉天下
炎陵黄桃
甜透心扉
这只桃让我们敲开致富的门楣
这只桃让我们摘了贫困的头盔
让我们用桃花酿酒
让我们把丹青染醉
用红色土地天赐的风水
绘一幅江山多娇罗霄山脉美。”
小小黄桃“四两拨千斤”,不仅盘活了炎陵全县的扶贫、就业、交通等难题,更是成为炎陵对外最响亮的名片。2018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宣布炎陵县正式脱贫摘帽,成为全省第一批脱贫县。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黄诗燕以黄桃为突破口,带动山区百姓脱贫增收,走出贫困的苦涩,创造生活的甜蜜。炎陵黄桃,如此这般在《山灯》一剧中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坚韧意志,一种冲破困境的毅力,一种向往美好的愿景;也真实地抒写了人民群众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这种正能量的扶贫历程,也构成了这部剧的高度与深度。老百姓虽然贫苦,但通过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炎陵黄桃的直播大会办了起来,黄诗燕亲自登台给黄桃代言:“炎陵黄桃、‘桃’醉天下”……瞧,舞台上那一个个黄桃的桃心格外殷红,代表着每一个炎陵黄桃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颗心,是一种象征,是“以百姓心为心”的追梦之心、奋进之心,更是共产党人赤诚为民的拳拳初心、孜孜恒心。炎陵百姓将小黄桃做成了大产业,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更是昭示着向贫困挑战的宝贵智慧和成功经验。
在讲好中国故事、湖南故事、株洲故事,塑造并传播中国形象、湖南形象、株洲形象方面,株洲的原创剧目很早就开始“走出去”了,《天使合唱团》《英·雄》相继在前两届湖南省艺术节上唱响,并进京演出。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的传承保护单位,一直跟随时代的变迁和文艺事业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对该剧种的传承保护责任。因此,《山灯》一剧更是通过纳入湘东路子、湘南民俗等本土地域文化,使其更具湖南花鼓戏风采、非遗特点和湖湘魅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戏剧理应成为建设的主力军。而“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等同志”,是“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时代楷模”。因此,选择用湘东路子花鼓戏的形式,亦是家乡株洲用自己最丰厚的文化传承来予以颂扬,更是体现出株洲艺术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可贵之处。
聚焦百姓苦乐,用真情实感演绎主旋律
《山灯》无疑是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黄诗燕的先进事迹也非常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学习,他用苦干实干拔掉一方穷根,以执着坚守带领贫困群众迈向小康生活,以责任和担当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那么,如何将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和典型形象塑造得丰富饱满,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是主创团队颇为费心之处。
众所皆知,现实题材创作难,而脱贫攻坚题材这类重大主题创作更是难上加难。作为一部“戴着镣铐跳舞”的“定向戏”,《山灯》是靠什么来赢得观众的呢?
首当其冲的是——一出好戏,编导演音美绝对是一体的。大量现代歌舞、时尚语言融入《山灯》的剧情发展中,而且舞美设计也趋于现代化,并加入了直播、带货等现代概念,既贴合时代,又令观众耳目一新。不得不说,这些因素使得《山灯》在戏曲艺术传统意蕴的基础上彰显出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但,仅仅拥有情怀和精神来创作是远远不够的。戏剧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形式,需要通过演绎真实动人的故事来感动观众、启迪观众。所谓“戏者,细也!”其实,《山灯》最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就是这样一些饱含感情的细节。也因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主创团队在这个主旋律现代戏中,细致入微地添加了喜剧的调料,充分发挥湘东路子花鼓戏活泼轻快的优势;又一丝不苟地以一场忧、一场喜的风格将全剧进行结构性的释放。
例如剧中的盘花花和朱文章两个人物角色,一出场便是自带笑点,他们与村民之间的调侃,内容幽默谐趣、生动而又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观众捧腹大笑,但又绝不放弃思考。虽然剧中的老百姓生活贫困,但是他们活得坚韧并且顽强。这些人物的刻画与戏剧冲突,主创团队都是通过对其将心比心的情感侧重,来最大化调动起观众的共情,让观众跟随剧中人物一起笑,一起哭。
显然,该剧在艺术上是有所追求的,而这种舞台艺术实践又真正构建出了难能可贵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故事的细节,都让观众笑中带泪,哭着给《山灯》鼓掌叫好,这也是观众对脱贫攻坚带来的美好生活致以最崇高的礼赞,也是对向上生命力量的期冀——“今天,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将无限广大。”
其次,在该剧舞台的二度创作中有一个大胆的创意,即使用了女子小合唱队来增强艺术表现力。这支小合唱队并没有处理成幕后的伴唱,而是由若干个女子身着整齐划一的服装出场,举止严肃,呈现出庄严的仪式感,营造出独特的剧场效果。
“六九杨柳青,七九桃花红,八九燕归来,九九不见亲人影。”
“三角灯,挂檐前,风吹不灭,雨落不残。过往的行人看一眼,不忘来时路,记得把家还。”
“几声布谷几声雁鸣,几场冬雪几场春风,几度牛铃踏花影,几番寒暑换年轮。”
“又只见灯火阑珊摇竹影,人困顿,和衣卧,梦随风入松。”
“护住了三月桃花铺天盖地,坚守了一颗初心面天对地,任凭它六月雷暴惊天动地,迎来了丰收锣鼓欢天喜地”
“噩梦无情无更改,山城山哭城也哀,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 ……
这六段女声伴唱的内容,承担着叙事和抒情的多重功能,而以小合唱队的形式单独列出,郑重其事地作为舞台的一部分呈现出来,又尤为显得突出。但是,恰到好处。不仅渲染了一种诗意盎然的舞台气氛,也给观众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此外呢!这样的处理方法,一方面是给舞台换景争取了时间;另一方面,也是按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让观众从叙事中暂时抽离出来,以便重新打量或审视剧中的人与事。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乃是众人皆知的——“剧本剧本,一戏之本”!这回,编剧张林枝老师不走寻常路,她避开了主旋律题材写苦情戏或是教导戏的思维定式,《山灯》一剧反而是将笔墨转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悲欢喜怒,并从中挖掘黄诗燕与村民之间各种情感关系中最温暖人心的部分。叙事与情感交织,节奏张弛有致。该剧将黄诗燕置身于一个开放式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网络中,讲述了《山灯》《山花》《山歌》《山雨》《山果》《山魂》六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故事,逻辑缜密,直至推动剧情叙事一步步走向高潮。
其实,剧中并没有“大英雄”,只有“小人物”。黄诗燕总是随身带着一把折叠小板凳,爬山路累了,就坐下来歇一歇。在联络员小刘的陪同下,第一站他来到长株潭地区最后一个无电村,听“吹灯仍做红军梦、醒来犹闻军号声”的张老讲从前的故事;又看到了恨嫁心切的农女盘花花,因为种黄桃发家致富,硬是把老公给娶进了村;在畲乡小学遇见了留守儿童小杜鹃,告诉他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月季花”,这样就能一个月见上一次爸妈了;同“身无半文钱、上无一片瓦、杉木树皮做屋顶,山洪一来墙就塌”的特困户朱文章一起唠家常……从而,通过书写黄诗燕与这些跋涉在脱贫路上的普通百姓的故事,让该剧充满着吸引力、感染力,让炎陵这片红土地涌动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山灯》的舞台上,这一张张坚毅、鲜活、青春、昂扬的面孔背后,凝聚着人民群众的辛劳和自豪、心劲和向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编剧张老师在创作现实题材作品时的写作姿态和叙述温度,这也是她的艺术原则,即始终扎根于富于生命力的日常生活,让日常的琐碎与生动来让观众获得怦然心动的那一刻、泪湿眼眶的那一瞬、震撼心灵的那一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山灯》的诗性存在与深度思考;它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对话,是因为它对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予以关怀与尊重。这样一来也使得该剧的创作方向从讲事迹、树英模的宣传教化,转向了谈人性、诉真情的人文价值的回归。
正所谓“无情不成戏”。舞台上需要有真情实意,来不得半点虚假做作。愚以为,最后一场戏《山魂》名副其实地为全剧注入了灵魂。何解?
这里,黄诗燕和他的妻子彭建兰,通过舞台闪回的处理同时出现,有一段超时空对话;这里,黄诗燕只是一位普通的丈夫,因为工作缘故,他对妻子和家庭心怀愧疚;这里,感动人心的是平凡而又普通的爱,丈夫爱妻子,妻子爱丈夫;这里,甚至是将所不为人知的扶贫干部及其家属的经历、情感外化出来,从而使得剧中黄诗燕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诚然,他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同样也眷恋小家,他在手机里对妻子做出承诺:“我一定回家好好地陪你”。但,他还是选择了奉献出大爱,更有勇气、更有魄力地创造出生命的社会价值。
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是成功的。请看:
彭建兰 (唱)九年里,每一次视频你都在搓洗
黄诗燕 (唱)九年里,每次看你都在扛东扛西上楼梯
彭建兰 (唱)九年里,你行色匆匆三更灯火五更起
黄诗燕 (唱)九年里,你孤单只影风里雨里一袭衣
彭建兰 (唱)九年来,男耕女织我们反串了戏
黄诗燕 (唱)九年来,分不清楚谁是丈夫谁是妻
彭建兰 (唱)有一天
黄诗燕 (唱)有一天
彭建兰 (唱)你突然对我说
黄诗燕 (唱)我早就想告诉你
彭建兰 (唱)你说到——
黄诗燕 建兰——等忙完这一阵,我一定回家好好地陪你。
彭建兰 真的?
黄诗燕 真的。
彭建兰 那你说——怎么陪?
黄诗燕 你说要怎么陪,我就怎么陪。
彭建兰 好!
彭建兰 (唱)我要你脱下围裙给我来系
在一旁看我做饭看我洗衣
黄诗燕 (唱)再不要你背米提油费力气
统统交给我你好好休息
二 人 (唱)这个分工很在理
丈夫是丈夫妻就是妻
这,就是真情实感,真实的演绎人物内心。这,就是情深似海的黄诗燕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这九年,夫妻二人本来是有无数个温情的好时光;可这九年,剩下的只有隔空相望的守候。两人难得见上一面,相约每天傍晚打开手机视频。他在水池前洗衣服,她嘘寒问暖;他笔耕不辍,夜以继日地工作,心中牵挂着炎陵百姓,她心疼不已,但只能默默支持……
“苍天把人欺
原以为来来去去终有聚
原以为历尽艰辛有归期
却不料燕子衔泥倒在春风里
待到山花烂漫时你在丛中暗荼蘼
所有的承诺你都用生命兑现
唯有心中的期许化作了天边云霓”
妻子哀婉的歌声久久回荡,似叹似念,如泣如诉。而这份真情中所蕴含的巨大张力也将剧场的气氛推向了顶峰。在优美而悲壮的音乐声中,一束追光落在黄诗燕留下的小板凳和公文包上。这两件随身物品在舞台上的停顿和放大,睹物思人,既彰显出内在的情感力量,又象征着他生命的善与美、信仰的光和热,将无限的深情留在人间……
要知道,《山灯》呈现在舞台上的这些故事,全部都是真实存在的。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等,这些发生在炎陵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扶贫故事,为《山灯》增添了许多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景象。正是这些真实而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记录中讲述,在讲述中演绎,由此才能更好地拨动观众的心弦,引发破阵的情感共鸣。虽然,这些故事或许只能算是扶贫这项伟大工程里的一粟,却让观众感受到重于千钧的力量;虽然,这些艺术加工都只是将个人经历的再叙述,却让观众读出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壮阔!
正可谓,真人真事真血肉,真情真意真动人……该剧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故事的真实性,情感的真实性。
由此可见,一部好的舞台作品,难在真实,胜出也在真实。只有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够拥有舞台上诸多生动、真实、可信的细节。所以说,观众伴随着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或喜或悲,情感不断升华,这并不光是依靠弘扬主旋律思想就能够产生的。恰恰相反,只有让剧中的故事和人物都落在实处,都还原至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山灯》思想主题的确立才能获得可靠的根基。
与其说,该剧的主角是“最美扶贫书记”,还不如说是一个具有大爱的家国情怀的人。而且,也许是今天剧中的黄诗燕;又或许是昨日的革命“英雄”伉俪——何孟雄与缪伯英;但能够肯定和必须肯定的是,剧里剧外的主角,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因为,我们在参与创造伟大时代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也在实现奋斗而来的幸福。
从某种角度上而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走出剧场,耳边依然萦绕着那首山歌:“山高没有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是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山灯》是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继《英·雄》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展示了其强劲而持续的艺术创作力和生产力。真心希望这部作品能用戏曲艺术搭建永恒的记忆,用质朴的诗意审美感动人民群众;希望这部作品能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的乡音乡情中广泛演出、并脱颖而出,向着“高峰”努力攀登!
文/张湘彦
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