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联系艺术研究院 0731-89826678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科研> 剧目研讨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日期:2025-04-29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在湖南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之际,用书画艺术生动呈现湘菜文化,传播湘菜文化,讲好湘菜… [查看详情]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28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华夏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委托,对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 [查看详情]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24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10 二、项目名称: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 [查看详情]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18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 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SC-2025ZC-001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艺术研… [查看详情]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18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 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对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发… [查看详情]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举办“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主题征文活动的公告 日期:2025-04-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湖湘文化传承和发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决定举办… [查看详情]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3-25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 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07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查看详情]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日期:2025-03-21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链接)已于3月20日发布,项目申报期为2025年4月15日… [查看详情]
多余的纪录 ——花鼓戏《浏阳李白》创作谈
时间:2022/6/21 9:58:33 来源:本站原创 869

戏立在台上,有好话,留给评论家去说;有坏话,留给观众去说;创作者自己说好说歹,都是多余。如此,创作谈就是一份台账,无关优劣的自我评判,可记录一单新业务的完成,也可记录创作想法与具体实施。于我而言,业务拢共才几笔,犯不上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由头去记取功劳簿,因此,能记的就只剩下创作的所想与所为。

一、“谍战戏曲”由题材决定

评论者多有提及,《浏阳李白》是湖南的第一台“谍战戏曲”,更有好事者溢美,日后谈到湖南的“谍战戏曲”就绕不开她的首创之功。第一台“谍战戏曲”话题,这是戏曲史论工作者的课题;作为创作者,我们并不追求做湖南第一台“谍战戏曲”,成为湖南第一台“谍战戏曲”,功劳全在题材,是谍战题材决定了她的谍战类型。我的另一个作品《千里寻党》被归“公路戏曲”类型,也是如此。

我无意写湖南的第一台“谍战戏曲”,更不想写革命烈士李白题材,而且,陈健老师就这个任务接不接受征求我意见时,我还极力反对,甚至他接下任务后找我合作,我也是断然拒绝。直到陈健老师怕身体吃不消,不能如期交稿而违约,我才答应以“帮忙”的形式介入。帮忙帮成主角,那是后话,不违江湖道义。

我不愿写这个题材,是因为这个题材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早已深入人心,又有同名舞剧风头正盛。同质化去写,创作无意义;基于史料去再挖掘,被电影先入为主的观众能否接受,是存疑的。这个处境,与另一个李白当年的处境是一样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何况我们还有两大劣势,一是要用式微的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二是平台为积贫积弱的基层剧团,好作品也难以推广。

我们接下任务,肯定不愿做无意义的同质化创作,而要去深挖史料,做新发现、新创作。我对革命烈士李白的史料几近空白,电影、舞剧都没看过,只是儿时翻过的那本电影剧照连缀的连环画,在白描为主的连环画中太异类了,而留下一点印象。好在陈健老师与主人公是八竿子打得着的远房亲戚,掌握了大量公开与未公开的资料,由他详细介绍后,我们根据掌握的史料合计出初稿梗概。梗概出炉至动笔写作之前,我又翻阅了大量资料,也调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看了,两相对比,尽管我们安排的情节是全新的,但大背景、大事件没有出入。陈健老师甚至认为,我们的创作更忠于史料,更接近史实。

革命烈士李白生前长期工作在隐秘战线,写他的事迹,那谍影重重的背景是绕不开的,任谁来写都如此,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此,同名舞剧亦如此。当然,很多创作者和我一样,就笔头功力来说,有李白、裘慧英从战友到结为夫妻的史实,也能强行将之写成都市爱情、青春偶像类型,但那势必违背项目主体单位的需求。同时,那样也违背我的创作理念。我固执地认为,写真人真事的戏,必须写出主人公人生中最闪光的点。革命烈士李白人生中最闪光的点,就是在上海架起一座与党中央直接联系的空中桥梁,将上海方面的情报源源不断地秘密传递给党中央;在上海解放前夕,他有偷生的机会,却为了理想“坚不吐实”,从容就义。

正是基于题材的特殊性,遵从自身的创作理念,《浏阳李白》才在未作类型考虑的创作中,做成了“谍战戏曲”。

二、人物数量极简化是我的追求

《浏阳李白》与观众见面时,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只有四个,初稿中更是只有三个,没有设置李白继母李林氏。湘剧《烧车御史》中是五个人物,祁剧《火种》已降到四个人物,写《浏阳李白》时想挑战三个人物,如果成功,我还将继续在合适的题材中推进到两个人物,戏曲独角戏早已存在,不需我去尝试。《浏阳李白》增设李白继母李林氏,并不是我的挑战失败,而是项目主体在浏阳,要考虑东家以及东家的东家希望看到戏与浏阳有更紧密的关系,希望看到剧中有浏阳元素的展示,直白地说,考虑的是项目顺利推进,才增设李林氏这个人物。没有李林氏的剧本初稿,从戏而言,是完整的,也是可看且耐看的。

如果有人置疑我这种人物数量上的极简化追求,认为是毫无意义的雕虫小技,我是无法反驳的,也无须反驳。我不是搞理论的,犯不上费尽心思去探究它的意义。

追求人物数量极简化,可能就是一种个人喜好。作为创作者,我就常常为记不清别人名字而苦恼,尤其是应酬中,围着餐桌一圈依次介绍下来,只记得最后一个,靠听别人中途打招呼去再记一个,往往又把上一个给忘了。因此,那种动辄十几个人物的戏,我写起来费神,我想观众看起来应该更费神。毕竟,短时间能进入十几个人物内心的特异功能,不是人人都具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作者自己都不愿意费神,何必去难为观众呢。这就是我创作中追求人物数量极简化的源头。至于不满足五个人物,又向四个人物、三个人物、两个人物一步步推进,则纯属练笔,以便日后能驾驭不同的素材,能适应项目主体演员日益贫瘠的现状。

人物少,人物关系就难复杂。这是必须承认的,我也无力否认,但我们创作的戏曲作品,在任何历史时段都不以人物关系的繁简来作为评判标准,何况我们奉为圭臬的《闲情偶寄》,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人一事”,浩瀚的经典作品中也未见有烧脑的人物关系存在。

选择人物数量极简化,也就选择了与“革命的宏大叙事”绝缘。尽管“革命的宏大叙事”在近年很是热门,很多人物繁杂的戏都标榜自己在做“革命的宏大叙事”,但我对这样的伪命题敬而远之。“宏大叙事”理想化地要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做有始有终的构想,我自叹能力有限,只求戏做得好看,合乎情理、合乎事理,能准确传达创作主旨。曲终人散时,人类历史还看不到终点,做终点的任何构想都是徒劳,这是应有的自知之明。

三、我不擅长写常见的花鼓戏语言

《浏阳李白》的唱词不像日常所见的花鼓戏,有大戏剧种的“皮黄味”,是因我不擅长写常见的花鼓戏语言。

成熟的剧作家都有自己擅长的剧种类别,要么擅长写大戏剧种,要么擅长写小戏剧种,不可能大小通吃、两擅长。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成熟剧作家对非自己擅长的剧种类别也能轻松应对,但两相对比,还是有高下的。

我清楚自己偏科严重,因此心存敬畏,还设想不单独接花鼓戏创作任务。接受花鼓戏《浏阳李白》的创作,因为合作者陈健老师是擅长花鼓戏的剧作家,可以再承担起剧本的剧种化处理任务。如我所料,《浏阳李白》剧本在未进行剧种化处理前,就因唱词“皮黄味”太重产生了争议。争议中,更多的专家认为,剧情是李白、裘慧英夫妇与敌方占要职的丽娜长官之间,在上海的十里洋场展开交锋,日常所见的所谓带泥土气息的花鼓戏语言与剧中情景不吻合,反而是“皮黄味”更切合人物身份,因此,最后没做剧种化的语言处理。

唱词未作剧种化语言处理,我还曾一度担心,是导演和专家们给了我定心丸。一是花鼓戏大量存在唱词“皮黄味”重的传统戏,那些从大剧种中学来的移植剧目,尽管艺人们进行过改造,但原剧种规整的语言他们不忍、也不敢大动手脚,“皮黄味”还在;二是花鼓戏移植样板戏时,对剧本一个字都不敢改动,至今没人说“皮黄味”重。善良的观众不会恶意针对我发难。

《浏阳李白》上演以来,果然未见关于唱词“皮黄味”重的批评。在剧中,我也有过所谓具泥土气息的花鼓戏语言尝试,但只在合适的人物身上尝试,即李白继母李林氏从浏阳来上海照看待出生的孙子,一路所见都充满新鲜,进屋后对自己带来的乡下土特产的介绍,语言淳朴而风趣。观众看后,普遍反映很有味。这个味,就是评论中所说的“亦庄亦谐,剧种特色鲜明”。观众的这种反映,当然与谷平老师炉火纯青的表演无法分割,但也不能否认剧本提供的基础。这个尝试,证明我能写出花鼓戏语言,只是“皮黄味”更得心应手。我不会为此特意去强化自己的这种语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能贪心反而丢掉“皮黄味”。

花鼓戏《浏阳李白》创作的最大收获,是我成功涉足花鼓戏,并且改变不单独接花鼓戏写作任务的想法。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历史记载英雄,戏剧更多的也是在表现英雄、英模,他们的语言泥土气息相对较少,《浏阳李白》的尝试证明,碰上需要泥土气息语言的剧本我也能应对。

四、眼红贼吃肉,收获了“丽娜”

剧中人丽娜,“她想骑墙头两边跨脚/手捧着肉碗眼睛不离锅/姓着汪又想去蒋家入伙/两边的好处都要得”,鉴于她的价值,党中央牵线搭桥,“操办”她入伙蒋家;蒋家王朝日薄西山时,她又求助李白帮忙,要再改姓共。哪里有好处,就想往哪里走,丽娜这个人物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柳尼娜差别很大,关注度很高,更有人关心她的原型。

前文已说,构思《浏阳李白》时,我还没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不知道有柳尼娜这个人物。陈健老师给我详细讲解的史料里,既没柳尼娜,也没有丽娜,我动笔前补看的资料里,也没有这两个人物的身影。丽娜是我杜撰的,就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杜撰柳尼娜一样。我喜欢她,欣赏她,还特意给她起了“丽娜”这个貌似有点洋气的名字,与柳尼娜有点音似,则纯属巧合。

丽娜并不神秘,于我们的生活可谓无处不在。他们情商很高,见人说人话,见鬼能说出鬼话,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能同时把主子、奴才都伺候高兴,其中登峰造极者,能让为官者前赴后继不惜自身仕途替他们卖命,至于罔顾事实为他们提供庇护、搞双标,那自然更是不在话下,当然,出事时他们也跑得最快,新闻上偶有失手的权利掮客被曝出,他们往往都能拉上多任为官者陪葬。

很多人对丽娜们表示不屑,我就不一样,我看到贼吃肉会眼红。同样一件事,你跑断腿也办不下来,人家一个电话就办得妥妥的,你能不羡慕吗?白纸黑字的标准摆在那,你一条条都达标,但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他没一条能达标,但说他行他就行,不行也行,这时候你还不屑吗?眼红了,自然就会多侧目两眼,看人家是怎么办到的,当然,深层的东西看不到,浅层的东西也学不来,往往看到贼遭罪就打消了学的念头,但是基本的套路弄懂了。

丽娜就是我眼红又学不来的那些人,两者有差别,是一个戏内没有足够我大方的空间,戏承载不下。戏中,丽娜发现收音机的破绽,她没有如实向“汪伪”报告,还假惺惺地请日本专家鉴定,表现出工作很卖力、很严谨的样子,却又要挟李白搭线重庆,是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牵线成功后,丽娜在汪伪和重庆两边都担任要职,拿着双份工资,不把主子和奴才都伺候高兴,能办到吗?汪伪失势,她投靠国民党,国民党失势,她又企图投靠共产党,与生活中的那些权力掮客没有本质差别。

我不讨厌丽娜,能包容她。但是,戏又只能这样写,因为历史的进程如此,我无力改变。

结语

作品是基于创作者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学识背景、不同思想认识的综合产物,融汇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表露。有意识的表露,创作者心里清楚;无意识的表露,创作者自己也说不明白。因此,创作者常常认为:戏,就应该这样写!创作花鼓戏《浏阳李白》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文/尹雨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