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周立波是湖南人,从小生长在洞庭湖畔。伴随着鸡鸣犬吠蛙声虫唱,依附着乡土气息邻里叔舅姑嫂,得以农耕炊烟田园牧歌熏陶。一个质朴无华清明洁净的灵魂,在九州大地焕然而生璀璨夺目。他的世界里盈盈地民生苦痛,他的胸臆间充满了国之苦难民族之光辉。他的笔下不但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更是把这个时代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生以文学的力量挥墨泼彩永存于世。曾少祥、盛和煜先生所编花鼓新剧《山那边人家》,正是选取了周立波同名小说而创作。初读之,如山泉流溪一路畅通。再读之,如品醇酿味浓而微醺。三读之,竟似陶冶而自得——生活的意趣是我的所见、所感、心之所验。
自得一、所见,是我的一生的成长历程。那年那月,那事那人。我的出生我的父母,我身边所有的人;我的人生足迹,我到今天的所有所得,和我所邂逅到《山那边人家》之时。似乎把某些往事又在复述一遍,复述一切所见,和所见过的一切。这些所见可能是你可能是我,或者是他……自得二、所感,我感触于那遥远的记忆,思念那赤裸裸的童真。晒谷场草垛里的夏夜、红薯藤仓库里的打闹,秋高气爽时,叔叔站在山丘上遥指县城告诉我,那个最高的屋顶就是唱戏的影剧院。那一刻我便有了梦想的起始,到今天我真还把很多人的梦和人类的生命感悟都放到了这个屋顶里了。自得三、心之所验,原来最朴实无华的才是最深刻的。我常以搞艺术的自誉,特别是导演艺术。我经常在高深与浅显之间徘徊,当两者成为我的羁绊时,我便把两者都抛开。我就去寻找一个真我,一个只有我自己才能接受的我。或许,我把一切都单纯化了。而每每的单纯总是让我自在轻松,我竟感觉到未必深刻就要冥思苦想才会宇宙乾坤?而肤浅则只标签于街头巷口?上戏美学课老师说过一句话:从来大俗就是大雅。这句话我记得很深!《山那边人家》就正是如此?剧本里有一句台词:文白糅杂,雅俗共赏。或许,文学如此,生活也未必不如此?
阅读剧本《山那边人家》,就像是阅读生活本身。简朴自然的生活状态,俚俗咿呀的益阳土话。炊烟扑鼻的农村味道,生动鲜活的左邻右舍。作者似乎从来都没有顾虑什么修辞造句,只在围绕着那么一群人和那么一缕乡愁,抒发着自己真实而虔诚的情怀。没有刻意地编织复杂蹊跷的故事情节,没有起伏跌宕的人物命运,没有摄人心魄的戏剧事件,没有尖锐对立的矛盾冲突。甚至还没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性结构,没有让人振聋发聩的戏剧高潮等等。我不想去纠结什么才是真正的戏剧,我只对这个戏剧思路感兴趣。虽然,这个剧本对于导演来说很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更有可能会成为一次失败的体验。但我总是在潜意识中敏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好像这个戏在我的内心世界里有那么一种天然的契合,这些年来很多的未尽之言和难言之隐都在这一刻找到了抒发的支点。至于要明白地讲是什么?我还真讲不出。或许,还真是一个“愁”字了得。
乡愁,是作者在剧中特别强调的思想和情感基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这个剧本真正意义的戏剧性存在。没有乡愁这个内质的凝结,一个时代的广阔、一位大家的深刻、一种社会发展的风貌,便不能于淡泊中显奇峻,平凡中见伟岸。这是该剧于思想层面上所赋予的哲思,于情感上的纠结。因此,我也许寻找到了一种关于该剧戏剧理念的现代解释?总之,我隐约地感觉到,对于这个剧本的如是解读,或者这样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戏可挖,有戏可看了。
作者文笔朴实清新,戏的思路清晰流畅。在反映现实生活中轻松透彻,又在全剧里隐藏着对这片土地的悠悠情思。其中引起我念念不忘的是剧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像是被作者精雕细琢过了的人物跃然纸上印象深刻。该剧对表演的要求很高,需要演员具备对生活与社会有较深切的感悟能力。特别是在花鼓戏表演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把握好“理解与表现”的关系,准确地完成“传情达意”的任务。
剧本给二度创作提供了较宽广的空间,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思维广度都可填装具有一定意义的内涵。如社会变更对于人们生存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的影响,从一种旧的社会形态的习惯意识转换到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在剧中所表现的“婚礼”、“扫盲”、“嗮谷坪”、“分肉”等情节,就在潜意识中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变化与进步。我们在创作中怎样就这些情节点进行深入开掘、形象表达?是未来更准确深刻呈现作品精神的关键。
这是一个纯粹的花鼓戏剧本。作者用直白的语言描述了浅显而深刻的农民故事,还把自己对于花鼓戏艺术的特征与现代诠释在剧本中给予了独到的提升。我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花鼓戏本身的一次演出,而是一种升华剧种品格和魅力的实践。这很重要!因为花鼓戏的现代品质所需要的是泥土的“芬芳”,而不是泥土的污浊和渣屑。我们要完成从俗到雅的辩证思维过程,“俗得雅致雅得真实”。因此,所有的二度创作都要在这个方针下展开艺术想象,力求完美。
文/何艺光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