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文艺舞台就是艺术媒介,它既有为人民写歌的使命,也具有为时代放歌的责任,尤其是在这种重大历史节点上,文艺创作的使命愈加崇高。时值第七届湖南艺术节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历史的节点上相汇合,湖南省各大院团针对革命题材的创作以“井喷式”的艺术成果呈现在各个舞台上,从入选今年省艺术节新创大戏展演中的29台剧目名单来看,就有十余部抒写革命史、讴歌党、讴歌革命英雄的历史性题材剧目。不光湖南,全国各地在近两年的创作题材选择中均对革命题材的创作有所趋向。纵观今年的“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等艺术节剧目表,全国呈现一抹亮丽的“红”,用文艺的方式,为建党百年献上最美的赞歌。
作为湘潭市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战地黄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孵化而生。故事发生在1923年至1929年,由毛泽东为其取名的毛达湘(毛泽建),在三哥毛泽东的指引下,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强信念,面对十分艰苦的斗争环境,和丈夫陈芬在衡阳、耒阳一带召集当地群众“播火种” “斗敌顽” “闹祠堂”……斗得敌人闻风丧胆,惊恐不安。由于叛徒彭瓒的出卖,她被捕后在狱中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直至壮烈牺牲。其崇高品德感天动地,永世流芳。作为该剧的亲历者之一,我认为花鼓戏《战地黄花》就像盛开在湘南大地上的一朵花,完成了三重“绽放”:
回顾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创作,我们发现,作为现代戏的重要类型和创作题材之一,它经历了几个比较集中的创作时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突出的作品有:《刘胡兰》《江姐》等剧目,这些剧目在根植于历史的前提下,运用歌剧、戏曲等艺术形式,成就了“红色经典”。到了六七十年代,样板戏成为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呈现的新高峰。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并列出了“八大样板戏”名单: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海港》、京剧《红灯记》、京剧《沙家浜》、京剧《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事实上,“八大样板戏”只是一个统称,后来又增加了十几部“样板戏”。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多元、思想解放、文艺互鉴、科技发展的影响,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在创作上呈现出了多种面貌,使得戏曲传统艺术在表达上更加丰富。有着重围绕党史、国史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楚剧《中原突围》、秦腔和京剧《西安事变》等;有着重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楚剧《虎将军》、川剧《江姐》、晋剧《刘胡兰》等;还有转向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关注宏大历史中的微观景象以及历史中心之外的边缘群体与事件的粤剧《驼哥的旗》、赣南采茶戏《山歌情》、评剧《母亲》等,从不同的切入角度呈现出不同的革命英雄的崇高与壮美的审美气质。这些与样板戏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灯、服、道、效、制的新创造。
作为伟人故里,红色文化之乡,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湘潭市一直促推红色文化带动城市经济,积极让“诗和远方”完美结合,从历史的红色文艺创作中,以毛泽东同志为创作原型的作品居多,此次湘潭另辟蹊径,选取的是毛泽东同志身边影响较深的、逝去的六个亲人之一的毛泽建来创作,说实话,对于团队整体的创作难度并不低,因为能找到现存的毛泽建的资料并不多。但创作院团不仅举全院之力量,还邀请到了省内具有影响力的主创团队:一级导演童晓阳、一级作曲欧阳觉文、一级演员李鸣、一级舞美徐兴嘉、安晓华及刘毓、曾育妮、一级化妆师江霞、优秀青年演员邓毅、国家二级导演李波等,还有团内诸多优秀骨干演员朱霆、刘大方、王叶松、张正义等,为《战地黄花》加持。
此次湘潭市推出的献礼剧目——大型现代花鼓戏《战地黄花》在早期重大革命史的大背景下,截取了伟人毛泽东的堂妹为人物创作原型,从小人物背后寻找大人物的崇高与壮美,以小见大,深挖湘潭红色文化的同时,用湘潭花鼓戏的表现形式,展现革命英雄的壮烈事迹,彰显毛泽东同志的引领作用。花鼓戏《战地黄花》的创作,团队前后经历了两次舞台上的大创作。6月份首演完毕,综合领导、专家的意见团队迅速召开了会议,对每场戏间的衔接、舞美、灯光、音乐、服装、头饰等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如:1、全息幕的运用、剧情的解说、人物的静态造型,有效解决了剧情跳跃不连贯的问题;2、进一步加深了毛泽东与毛泽建的联系,通过在毛泽建的名字上下功夫,加强了与毛泽东、毛泽东母亲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毛泽东对毛泽建在革命道路上、人生幸福上、知识命运上的指引作用;3、舞台效果的呈现上,灯光和布景链接了时代,第四场、五场的舞台效果借鉴了话剧舞台的表现方式,为营造游击战中的艰难环境提供了氛围;4、在细节上,如毛泽建的发型,如学生时期的“假小子”发型,闹祠堂时的学生头,被捕入狱时的发型,均做了细微调整,一方面为避免与其他剧目发型的冲突,另一方面尽量还原毛泽建这一人物本身的发型。二场中毛泽建的贵妇旗袍也由原来的暗红换成了暖橘黄色;5、在音乐上,削弱了《国际歌》在原唱段中的量,重点在第六场中根据人物需要强化了音乐的效果,起到了逐步推向高潮,再一触而发的壮美效果;6、有效解决了一场结尾时毛泽建由学生装变为二场开头时身穿旗袍的贵妇抢装时间;7、纠正了三场闹祠堂时堂客们站在凳子上、桌子上的不当行为;8、把第六场孩子是借来的模糊掉了,为人物在母亲形象上的塑造提供了空间;9、删减了毛泽建的一段抒情唱段,使得整个剧目在起、承、转、合上更加连贯,节奏的把控上更加紧凑,主题的抒发上更加集中。由此可见团队在二度打磨上的用心、精心、痴心。
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始终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就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开辟了妇女解放运动新的道路,也为以后妇女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在党的领导下,妇女解放运动朝着系统化、组织化、群众化方向发展,真正与国民革命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妇女运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妇女的进一步解放。毛泽建就是解放女性的代表人物,也是被解放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1927年,毛泽东收拾行装准备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数县进行实际调查。1月15日,毛泽东来到衡山县的白果。当晚,毛泽东在二区农民协会圣帝殿里,召集农运干部开调查会,听取农运情况的汇报。当农会汇报到在乡里独裁一切,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完全被剥夺了发言权,不敢说半个“不”字时,毛泽东称赞他们做得好。毛泽东听说这地方的妇女勇敢地打破封建族权,成群结队拥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族尊老爷们也只好听她们的便时,很是高兴。第二天,他来到不久前白果妇女吃酒的芳山公祠堂,召开妇女座谈会。妇女们争着向毛泽东讲述怎样放脚、剪巴巴头、禁止家婆折磨媳妇、不许丈夫虐待妻子的事情。毛泽东认真地听着,表扬她们做得好。后来,毛泽东把白果妇女进祠堂吃酒的事写进了考察报告。从这些资料来看,毛泽东当时在集体中鼓励群众打破封建族权,维护妇女的权利。他们厘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妇女解放的关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认识到,各阶级妇女必须同全国人民一起,推翻三座大山统治,在获得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同时,才能获得自身解放。毛泽东对此做了深刻总结:“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胜利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该剧虽以毛泽建具体的人物事迹来进行构戏,实际上也是一部解放女性的早期革命史。说到毛泽建对女性的解放不得不提到毛泽东,从毛泽东把毛泽建从婆家接出来,带着她到长沙、衡阳等地求学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是极度摒弃旧封建思想,更不愿让自己的堂妹再受童养媳的苦,他意识到思想和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男女的平等,毅然带领毛泽建冲破了封建的门,步入学堂。从备受欺凌的童养媳到闻风丧胆的游击队队长,这期间的路走得并不平坦,但毛泽建自始至终带着三哥毛泽东的教诲,积极投入革命运动中,打土豪,斗顽劣,驱校长,打游击,她在投入革命运动过程中,积极传播革命思想,解放女性,破除封建旧规,为人民争人权。就像剧中三哥毛泽东对毛泽建的寄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毛泽建三次提到三哥的这八个字,一次是求学时,一次是与陈芬谈恋爱,一次是英勇献身革命。这三次,实际上表达的是毛泽东鼓励毛泽建用知识武装自己,解放性别,解放婚姻,自由恋爱,毛泽东鼓励革命队伍中的男女同志自由恋爱,毛泽建和陈芬就是毛泽东牵的红线,他深知只有解放了个人,才能解放国家,鼓励在解放个人的同时为解放旧中国做努力。一方面从学业、家庭、国家三个层面凸显了毛泽东对毛泽建的深厚影响,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毛泽建作为新时期的新女性,具有敢做敢当,敢爱敢恨,敢闯敢拼的革命女英雄气概。她用这种气概深深感染了女同学、妇女,为早期革命斗争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事实上创作革命题材以母亲为人物原型的作品有很多,作为革命女性,尤其是母亲,在遇难时难免会遇到一个母子分离的场景,这时候的女性如何抉择,是舍小家顾大家,还是舍大家顾小家,深究下来其实是衡量人性了,无论选择哪一边,都将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这种谴责不是来源于决策本身,更多的是对反派的拙劣手段进行谴责。
毛泽建出生于1905年,由于出生在菊花盛开的季节,家人取名菊妹子,从小家境贫寒,过继到毛泽东家,取名毛泽建,后因毛泽东父母先后去世,毛泽建被接回老家,经姑姑介绍嫁给了肖家做童养媳,备受欺凌的童养媳生活让毛泽建时刻想念在毛泽东家的日子,她经常跑到毛泽东老家,希望能等到在外求学的三哥(毛泽东)的消息,她希望挣脱枷锁和三哥一同去学习。毛泽东有一次回老家,得知心爱的妹妹毛泽建当了童养媳,气愤不已。当时的毛泽东早已受先进思想文化的影响,他愤怒的为毛泽建解除了婚约,带毛泽建到长沙求学。毛泽建在校求学非常刻苦,三哥毛泽东还因此在毛泽建的书本上写下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寄语,勉励毛泽建学习。综合种种,这为毛泽建在日后驱校长、闹县府、闹祠堂、与陈芬自由结合、打游击战埋下了伏笔,包括毛泽建在与敌对势力交涉时会留下一个带有“剑”的字条。通过搜集诸多的材料后,我们发现,毛泽建不仅是学霸,还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侠女子”,这与以往的革命英雄人物有所不同。更与其后来身为人母后的角色相呼应。她挺着孕肚打游击,两次被捕入狱,被解救后在途中分娩,为了不拖累队伍,她坚决让队伍先行离开,孩子在艰难的环境下降临,取名艰生,不料孩子刚出生就被捕,孩子被敌人抱走,在被捕后几个月内夭折,毛泽建被蒙在鼓里。在监牢里,毛泽建日夜思念自己的孩子,敌人逼供利用别人的孩子来要挟她,用钢丝穿透她的乳房,极其残忍的手段,依然没有让这个24岁的湘妹子屈服。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一生荣光。读毛泽建的资料让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也坚定了要把这个作品孵化于舞台上的决心。
花鼓戏《战地黄花》中除了主题革命情(爱国、爱情)的抒写,较成功之处在于母子情的抒写上,它打破了戏剧的第三堵墙,充分引燃了观众的共情能力。剧中第六场中,毛泽建的几段抒情唱段,击爆了观众的心理防线。它把毛泽建的母性充分展现出来了,看过几次现场,无论是6月份的首演还是12月份的演出,台下均有很多落泪的观众。大家纷纷表示毛泽建被省花鼓戏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李鸣老师演活了。在排练过程中,李鸣老师多次与童晓阳导演沟通,精确到唱词里的每一个字,在人物塑造上,她细心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唱词和对白融进了人物里,为革命的母亲爱自己的儿的同时,兼爱天下儿做出了完美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无论是复刻红色经典,还是对耳熟能详的革命历史进行再解读、再阐释,抑或是开掘新的革命文化资源,都反映了此类作品在不断更新着表达,积累着价值,走向新的传统。献礼剧目献的是礼,颂的是英雄,铭记的是历史,不忘的是初心。
“悬崖绽放山菊花,笑对寒霜香万家”,这是剧中的一段山歌唱。谈到花开,我们总能想到花开时所有的美好,却鲜有人去关心这朵花在绽放前的蓄力。我曾在深夜里观察了一朵栀子花开的过程,为之惊叹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当花瓣努力挣脱花苞的裹束,只为一瞬间的绽放,并且在瞬间绽放时所喷薄而出的力量与声音,震撼人心。诚然,该戏还有进一步打磨的空间,祝愿花鼓戏《战地黄花》越来越好,越开越有力量!
文/禹银花
湘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