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联系艺术研究院 0731-89826678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科研> 剧目研讨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日期:2025-04-29 “湘当有味”书法美术创作活动及展览项目征稿启事 在湖南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之际,用书画艺术生动呈现湘菜文化,传播湘菜文化,讲好湘菜… [查看详情]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28 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华夏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委托,对2025 年《湖南书法》出版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 [查看详情]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24 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保护与推广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10 二、项目名称:湖南地方戏曲珍贵文献… [查看详情]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4-18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及艺术沙龙空间 维修改造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SC-2025ZC-001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艺术研… [查看详情]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日期:2025-04-18 【招标公告】湖南省书法院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 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对2025年度书法高级研修班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采用发… [查看详情]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举办“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主题征文活动的公告 日期:2025-04-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湖湘文化传承和发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决定举办… [查看详情]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日期:2025-03-25 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工程 成交结果公告 一、委托代理编号:HNYC-2025ZB-007 二、项目名称:湖南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查看详情]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日期:2025-03-21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意向征集启事 国家艺术基金2026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链接)已于3月20日发布,项目申报期为2025年4月15日… [查看详情]
半条被子如何传递红色温暖?——评湘昆《半条被子》
时间:2022/6/22 11:28:30 来源:本站原创 972

建党百年之际,众多主旋律文艺作品涌现,讲述中国共产党历史、传递共产主义精神。湘昆《半条被子》从半条棉被的故事切入,是讲述中国故事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角度。该剧构建多重叙事空间,巧妙地使用被子,渡桥、信等物件,结合少数民族特色和郴州的地方特色,对传递共产主义精神起到积极作用。

一、多层叙事空间:内心空间、梦幻空间与现实空间

该剧的叙事空间在内心空间、梦幻空间、现实空间中不断转换,通过多层空间的设置如内心空间与现实空间以及正在进行时空与过去进行时空的对比与交融,使叙事层次丰富,巧妙地展现了红军与徐解秀军民鱼水的故事。新华社重走长征路的记者罗开富在该剧中承担着叙述者的角色,当他说:“那年我重走长征路,走过汝城沙洲村,遇见了坐在村口桥头的徐解秀老人,老人向我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伴随着罗开富的话,画面从现实空间转入过去空间。过去空间中村霸的话:“赤匪将至,祸乱天下,共产共妻,杀人如麻,沙洲村民,后山避祸,如通赤匪,严惩不贷。”描述了过去空间中的社会环境——红军被宣传为“赤匪”。这种不利的舆论渲染作为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段,向观众们展示了人们如何一步步接纳红军的过程,增强了该剧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半条被子》的叙事空间,有时候现实空间与内心空间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例如,现实空间是徐解秀的独白:“那年我三十多岁,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就是小小的沙洲村,我为人妻、为人母,种田耕地、勤勤恳恳,满足了那个旧时代对女人的所有要求,可我总是望着这村外的山,望着远处流来的水,想着那些本不该属于我的人和事,我也不知道我在盼些什么,或许就是在盼着像你们这样的人吧……”现实空间中的徐解秀对着过去空间的红军说:“或许我就是在盼着你们这样的人吧。”现实与回忆交织,并形成对话,虚与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徐解秀的独白:“我终于把她们盼来了,她们治好了兰芳的伤,医好了小武的病……讲了那些我从未听过的故事,我想和她们一起,可我知道,我是走不出这沙洲村的,但我至少要让她们平安地离开……”老人徐解秀在舞台右端自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舞台左端回忆里的徐解秀与红军紧紧拥抱在一起。

回忆中的徐解秀与现实中的老妪徐解秀分别坐在一个石梯上,并进行对话。现实中的老妪对回忆中的徐解秀说:“你帮我下一句话……现在有被子盖了…我就是想你们了…”过去时空的徐解秀对三个红军说:“我就是想你们了。”现实时空的老妪托过去时空的徐解秀带的话出现在过去时空中,体现了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融合。在该剧尾声部分,徐解秀说道:“这世界上怎么有如此良善之人。”此时,回忆时空的徐解秀与现实空间的徐解秀一唱一和,道出对红军的感激之情、想念之情及想念却不能再次相逢的遗憾之情。该剧还使用类似于电影的平行蒙太奇的展现方式,舞台一边是保安团对“赤匪”的追查,另一边是徐解秀家中,三个女红军或坐或立。两个空间同时呈现在舞台上,描绘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加强了氛围的紧张感与戏剧冲突的张力。

二、棉被、渡桥和信的多重含义

棉被、渡桥和信作为传达象征意蕴的意象在该剧中具有多重含义,一重是实际的意义,棉被防寒、渡桥过河、信件传递信息,另一重是精神意义,棉被代表的情谊、渡桥作为军民之间的桥梁、信代表的哀伤与希望。其中,尤以被子的含义最为丰富。

从半条被子来看,它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层面的半条被子,它能够为三位女红军和徐解秀御寒;二是精神层面的半条被子,它代表着红军对百姓的关爱,是军民之情的体现。该剧第四场中有一段唱词:“这被儿可避风凉,这被儿可躲寒霜。这被儿可定国安邦,这被儿怎能相让。”这一唱词一方面说出了被子的物理意义,即“避风凉”“躲寒霜”,与此同时,也道出被子的精神意义,即“可定国安邦”。王秀珍和刘春梅的唱词解释了被子如何定国安邦:“粗布破絮被内花”“一路冷暖全仗它”。

当王秀珍提出:“大姐,我们三人有一床行军被,不如我们横卧而睡,同襟而眠。”“同襟而眠”生动地展示了军民一家亲的画面。三位女红军留下被子,实际上是留下红军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徐解秀把被子送回给三位女红军,实际上是送去人民对红军的体谅,徐解秀对三位女红军说“无棉被怎挨苦”,她还回棉被,也是对红军长征的支持。

用剪刀将棉被分出是全剧的重要戏份,也是军民鱼水的重要体现。在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的拉扯中,进一步展现了军为民着想,民为军考虑的军民之情。在物质充沛的时代,被子仅仅是一件常见的床上用品,然而,在物质贫瘠的时代,被子却已超越了其物质意义,成为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救命稻草。半条被子的“半”实际上代表着“分享”,红军一半,徐解秀一半,共同分享这一珍贵物件。

当徐解秀被村霸以投敌通共罪名抓捕后,被子作为共产党遗留之物,被焚毁:“恁看这无情火急将这有情葬,絮花纷纷被火伤。烧的是那离合悲欢痛,烧的是那气魄山河壮,烧的是那彤云这日光,烧的是那一炬尽荒唐,撒一把这灰烬染潇湘,撒一把这泪水融九江。化为星火燎原扫荡,烧尽世间恶虎狼,早见赤旗梦想。”如唱词中所言,被子的燃烧,实际上是“离合悲欢痛” “气魄山河壮”,而烧尽的是“一炬尽荒唐”“世间恶虎狼”。

与此同时,半条棉被是共产党精神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就是有一条棉被,也要剪下一半留给老百姓的人”,棉被象征着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精神。王秀珍对徐解秀说:“大姐,等革命胜利了,我们给你们送一床新棉被来!”被子在这里代表着红军给予徐解秀的未来希望。徐解秀想见三个女红军的遗憾,在新中国达成了心愿。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五十年后,中国共产党员邓颖超、蔡畅、康克清与众多红军战士一起给老妪送去了棉被,一床棉被代表着跨越几十年的军民鱼水情。在该剧的尾声部分,伴随着唱词:“秋落去,五十载风雨无阻,守渡桥,盼的是早踏归途。”舞台由行军被搭成了一道桥,徐解秀拿着曾经的半条被子缓缓上前,向“被子桥”而行。此时,被子与渡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也是共产党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的体现。而“想当初村民们没有被子盖,到了冬天只有蓑衣御寒”,现在则“家家都有被子盖了”则是共产党执政后不断努力之下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象征。

除了棉被外,渡桥和信也在该剧中有着多重含义。桥本身有连接之意,渡桥在该剧中实际上也超越了其本身的物质性意义,变成了一种隐喻,是红军和村民之间的联系的桥梁。在三位女红军走投无路之时,她们看到了连接村落的渡桥。该剧展现了这样的一幕:

红月华:“你们看前边有一渡桥,渡桥之外,有一村落!”

王秀珍:“有人的地方,就有希望!咱们,渡桥!”

王秀珍、刘春梅带着红月华渡桥。

王秀珍唱:“过渡桥行至这救命山庄,无人影心儿慌张。”

渡桥此时不仅是连接着村庄的物理意义上的桥梁,更是三位女红军绝境中的希望,是她们与徐解秀相遇的缘分之桥。

信在该剧中出现了两次,一是红军身上带着的信,二是红军帮助徐解秀写信。刘春梅边写边念信:“吾兄,展信安,我随红军至汝城一带,敌寇凶狠,设立重重封锁,以阻我红军长征之路,我与一众同志冲出重围,虽九死一生,但所幸毫发无伤,来到沙洲避险,亟念吾兄,书信以念平安。”当徐解秀问刘春梅:“这信是写给哪个的呀?”刘春梅回答:“这信……是写给至亲的……”而在徐解秀说自己从小被背到沙洲村,做了朱家的童养媳,从此未见过至亲之后,刘春梅建议徐解秀也给至亲写一封信。然而,徐解秀不知道爹娘是否安在,刘春梅便安慰她,“只要心中有念,爹娘定能知道”。“信纸斑驳,无忧墨色,却只见泪痕”,最终只写了一句:“愿爹娘平安,儿挂念……”。当刘春梅问徐解秀信寄往何处时,徐解秀说:“不知何处……”刘春梅便说道:“不知何处、倒不如放至我处,与我这些战友的信一同带走,待来日归途,说不定……能送给盼信之人。”同时,刘春梅揭示了她带在身边的信实际上是与她一路同行的战友们的信,而至亲则是指“战友之至亲,即是我之至亲”,战友们“死的死、亡的亡,一路之上,血流成河”。该剧中的信是徐解秀对爹娘的挂念,是部分红军战士的遗言,是战死沙场的士兵对家人的挂念,也是红军长征的见证者。

三、女性形象、民族话语、地方形象与共产主义精神传递

除了上述特点外,湘昆《半条被子》在女性形象的刻画、民族话语的建构、地方形象的塑造和传递共产主义精神等方面的表达也令人印象深刻。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半条被子》则是四个女人搭台唱戏。《半条被子》谱写了三个女红军与徐解秀患难与共、互相帮扶、军民鱼水的青春诗篇。

该剧通过老妪的自白刻画她的人生:“那年我三十多岁,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就是小小的沙洲村,我为人妻、为人母,种田耕地、勤勤恳恳,满足了那个旧时代对女人的所有要求,可我总是望着这村外的山,望着远处流来的水,想着那些本不该属于我的人和事,我也不知道我在盼些什么,或许就是在盼着像你们这样的人吧……”老妪的自白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村妇的简单而朴实的生活。而通过徐解秀与王秀珍的对话,观众知晓了这女红军的出身:“我们也是穷苦百姓出生。“徐解秀虽然从未离开过沙洲村,但是当女红军拉着她的手,给她讲述万里长征的故事时,徐解秀愉快地随着女红军在舞台上奔走,仿佛她也跟随着女红军的话重走了一遍长征路。女性之间单纯而美好的情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剧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徐解秀与女红军的差异。例如,徐解秀的脚是“三寸金莲”,而女红军拥有正常的双脚可以自由行走,如她所言:“你们的脚能走千里之遥,可我的脚,就连这沙洲村都走不出去呀。”又如女红军可以认字写信,徐解秀却一字不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异最终被化解了。徐解秀不能走出沙洲村,女红军通过谈话,给她讲述长征的故事,仿佛带领她一起走了一遍长征路。徐解秀不识字,女红军帮她写信给爹娘,这同时也带出了徐解秀凄苦的家世。这种差异的化解不仅是女性之间对彼此境遇天然的理解与支持,实际上也指向一种人人平等的马克思主义愿景。

当小武哭泣时,三个女红军为小武唱摇篮曲、逗小武玩、摇着小武的小床哄小武入睡,通过这一刻画,突出了三个女红军的温柔一面。红军是以“闯入者”的身份进入徐解秀的生活,但她们给徐解秀讲述了与她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为她单调的生活注入了从前未曾有过的激情与想象,是徐解秀“一生中最美好的几日”,三个红军的离开于徐解秀则如“所有的幻梦都会破灭一般”,所以,当三个女红军要离开时,徐解秀非常不舍,“走”与“留”成为她台词的关键字。这样一组行为的对比是女红军们在她生命里烙下的印记,也是徐解秀在全新的生命体验涌入时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的生活选择的初次觉醒。

 “民族作为中国集体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唤起了一系列的诸如‘人民’‘国家’‘国籍’等不同概念和含义。从根本上来说,建设一个多民族国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多个民族之间建立统一的国家认同;二是构建共同的社会主义认同。这两个方面都以民族繁荣为基础,以克服民族差异为目的。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景观,突出了中国对民族多元化的态度,是构建社会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为徐解秀的瑶族身份,《半条被子》对促进民族融合也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作为中国的多元化身份构建体系部分之一,强调民族繁荣和民族团结尤为重要。年轻的徐解秀身着瑶族的服装,红军身着军装,两种风格相异的服饰在同一个舞台上呈现,是视觉奇观,也指向民族融合。

湖南省昆剧团(简称“湘昆”),成立于1960年,其前身为郴州专区湘昆剧团,位于郴州地区,而影片故事的发生地沙洲村也在郴州地区,可以说这部剧是郴州人讲述郴州的地方故事,进而通过地方故事的讲述展现红军长征精神。因此,该剧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湖南村镇的风俗民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保安团之间的对话,都采用了郴州地区方言,语言中的方言使用使该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二是该剧第三场的一句唱词“挽住天河洗天清,沙洲山水物华新。此挟南风春暖意,水临湘江情同深,汝城百姓作一庆,军爱人民民爱军”交代了沙洲村的地理位置,位于湘江边,汝城县。地理位置的定位凸显了该剧的地方特色。三是该剧的主题曲昆歌,其中有唱词:“细雨如丝,沙洲景若古,旧木葶葶,横亘断石路。”展现了沙洲村的风景。郴州地区山峦叠嶂,这种地貌也通过王秀珍的唱词体现出来:“急煎煎路长,雾蒙蒙山冈,跨过这层峦与叠嶂,还有这枪林弹雨生死逃亡。”红月华的接唱则进一步展现了郴州地区的地貌:“失落在雾霭烟瘴,山间迷茫。”对地方地貌风景的细致描摹进一步体现了该剧中的郴州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当徐解秀问红军:“你们这样是为了什么?”之时,红军的回答展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为了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该剧不断传达共产党的精神,如“人言为虚,实干为真”。通过徐解秀与红军的问答,详细介绍了红军的纪律,能做的事情是“爱护群众、帮扶百姓、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不能做的事情是“不能破坏农田、不能有军阀习气、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当徐解秀问道:“哪里有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红月华回答:“红军为了百姓的安危、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中国的强盛,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红军的回答进一步体现了红军奋死为人民、国家的牺牲精神。当徐解秀问道:“为何前路那么艰辛,还要走下去呢?”红军:“为了像你这样的穷苦之人……”在一问一答之间,红军将自己从军的理想娓娓道出。

《半条被子》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寻找故人。该剧也是一个互助的故事,在三个红军走投无路之时,徐解秀出现,她家成为三个红军的“救命的瓦房”。而徐解秀的孩子此时病重,却“添不出暖被御寒帐”,三位红军的被子为她的孩子带来了温暖。徐解秀下定与红军交谈的决心是知道她们能救兰芳,就能救小武,是出于母亲爱子心切的本能。湘昆《半条被子》讲述的不仅仅是半条被子的故事,而是以半条被子为切入点,展示红军革命的故事。


文/李婕

湖南师范大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