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近日,湘剧高腔《忠诚之路》在长沙上演,拉开第七届湖南艺术节序幕。该剧深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采用湖湘文化的代表性名片——湘剧来演绎湘籍英烈陈树湘用年轻生命与热血书写“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歌颂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是一部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鲜、生动的教材。
湘剧长于抒情、长于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且不受时空局限、能在方寸之间表现千军万马、古今穿梭的假定性审美特质,以及诗化的内在气韵。《忠诚之路》通过全景式扫描与重大事件聚焦,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将马日事变、秋收暴动、三湾改编、大柏地反击、古田会议、长汀誓师、血战湘江等一系列重大党史事件进行了精准的聚焦浓缩,艺术再现了陈树湘从稚嫩少年成长为优秀指挥员的过程,“马日事变的教训牢记取,秋收暴动一声霹雳震四方,支部建在连队上,三湾改编高举红旗上井冈,大柏地绝地反击创奇迹,古田会议基本原则党指挥枪……”,最后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慷慨悲歌。因而,该剧深入挖掘党的光辉历史,将重心放在陈树湘心路成长历程上,贴着人情人性表现信仰的力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谱系,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青春本身就是党史题材戏曲所蕴含的艺术养分。《忠诚之路》在再现党史和描绘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过程中追求青春化的艺术风格,打开一条让当代年轻人走进党史的艺术通道。剧中主人公陈树湘饱含青春壮志和理想,在毛主席的指引下,“17岁跟定老师在清水塘”;在信仰的感召之下,以青春无畏之气概,穿行于革命战争风云之间;29岁“断肠明志”,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他的革命生涯,虽起于青春,止于青春,但也永恒于青春。这种青春化的表达不仅呈现出了历史的厚重,让年轻一代走进党史、了解党史、感悟党史;而且使他们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营养,也进一步拓展其精神表达的广度和深度。此外,该剧不仅在党历史记录中寻找人物的本真面貌,而且在千军万马、大气磅礴中寻找恢宏浪漫的情感澎湃。《忠诚之路》在情感编织方面,将青春与爱情连在一起的。剧中细致地描绘了陈树湘的娃娃亲翠妹子的率真以及对陈树湘的一腔情深,他们的爱情,因青春而美好,因信仰而牢固,因革命而纯粹,因牺牲而伟大。这样,不仅增添了作品的青春化特征,而且使人物有了更加动人的青春光彩。这样,宏大叙事与中观、微观叙事并举,战火中的青春、爱情、理想与信仰融合在一起,最大程度调动起了观众的共情与共鸣,让他们再次感悟共产党人信仰至上、对党忠诚的豪迈情怀,重温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
党史题材戏曲不仅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出发,探索以戏剧为主体的舞台多元化表现方式,而且要注重结合视听艺术,调动一切舞台艺术综合表现手段。《忠诚之路》的舞台呈现以象征性的主体形象展开,运用大写意的概括手法,使用墨色大笔触与局部细节的结合,凸显信仰的精神力量。该剧在舞蹈安排上,将高腔与舞蹈融合,表现许多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在音乐方面,以湘剧曲牌为主体,同时结合民歌、西洋音乐的一些元素;如放牛伢子放牧归来客家山歌、《红军纪律歌》以及《国际歌》等;在舞美呈现上,将湘剧的高度写意性与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舞台设计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特有艺术感染力地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思想及内心独白,渲染了陈树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且给观众带来一种现代艺术语境下的综合审美愉悦。
《忠诚之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湖湘艺术之笔展示党的光辉历史,充分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舞台艺术佳作。
文/伍益中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