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和益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联合创排的现代花鼓戏《山那边人家》,其题材来源是现代作家周立波创作的一系列湖南农村题材短篇小说。这部现代戏曲剧作在一幕幕农事和日常生活场景中,塑造生活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人物群像,抒写湖南清溪乡民的朴质浪漫。
周立波是湖南益阳人,他创作了《山那面人家》《禾场上》等反映湖南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描绘了农村在社会主义改造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了农民群体、基层干部崭新的精神面貌。周立波的短篇小说在展现农村生活时,多从生活中采摘片段,展现日常生活的温情,从剧作整体上看,《山那边人家》延续了小说的这种结构方式,并让周立波成为剧中人,参与乡民的生活,重点在于展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场景。
由春到冬,剧作按时间顺序依次叙写了清溪乡民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微小事件,作品的四时结构含有中国传统美学意味。全剧由“婚礼”“泡种”“禾场上”“扫盲志异”“腊月” 五场戏组成,剧作者未向观众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份,也没直接表明各场景发生在哪个月份,淡化了具体时间的概念,转以通过描绘农业生产活动所处阶段、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以及乡民在不同时节的生活日常,让我们清晰感受到四时的流转。
春季贵生,万物生长,天地之间洋溢着欢欣和愉悦,男女主人公邓伏生与胡桂花的婚礼发生在水稻浸种的时节,清溪乡民们也在欢声笑语中集体登场。春雨连绵,眼看浸泡的谷种生芽就要腐烂,作为生产队长的邓伏生焦急不安,又被父亲邓满爹责备未按时节泡种,终于等到天气放晴,农活好手邓满爹在邓伏生的央求下去耖干田,周立波则自告奋勇学习农事,与邓满爹一人牵牛一人扶犁去干田犁田翻土。夏季的一个傍晚,乡民们在禾场上纳凉闲聊,一群人从村里早稻、晚稻的收成聊到周立波在外求学工作经历,有的在说猪婆子配种的事,有的讨论起春秀的亲事。到了深秋柚子成熟的季节,大约是趁着农闲,清溪乡开展了识字运动,邓满爹怀疑胡桂花学习时与扫盲老师卜小伟有染,周立波帮忙平息了这场家庭信任风波。寒冬腊月,乡民们去围看邓家杀年猪,邓伏生对乡亲情深义重,把自家猪肉免费分给了每家每户,恰好乡里为邓家送来了“劳动能手”的牌匮,乡民们纷纷跳起地花鼓庆祝这些喜事,全剧便在这喜庆热闹的氛围中落幕。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围绕着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活动,剧中清溪乡民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这样适应时节而得以呈现。农民种植水稻、养殖牲畜,年复一年从事着延续了千百年的生产活动,他们日常关注着自然征候和天气变化,谈论着耕田插秧、养猪配种等各类农事,所期望的无非是生活的改善、家庭的美满,《山那边人家》的一系列场景和情节可以说是湖南或南方农村面貌的一种缩影。
《山那边人家》作为戏剧作品在叙事上有着散文化的特征,全剧虽然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核心故事,但剧作家通过设置一些小事加强了前后情节的关联。比如结婚时,胡桂花宣布自己的计划,要抱一头小猪崽养大;夏天乘凉,胡桂花与丈夫邓伏生闲聊,提到等卖猪换了钱,要给自己买赶场时看上的发夹,还要给伏生织件毛衣,剧作家还借桂花之口描述了她每日辛劳喂猪的劳动细节;终于等到腊月杀猪,邓伏生却把猪肉免费分给了乡亲,胡桂花卖猪挣钱的心愿虽然落空,但邓伏生偷偷买了发夹送给妻子。在这一系列的情节中,人物的情绪有了波动,叙事上也就增添了起落。又如戏剧开场时,卜小伟随老师周立波采风,心怀诸多疑问,在剧终时,卜小伟被邓伏生与乡亲所感动,终于写出了诗歌。这类情节的设计让整部剧作在没有起承转合之故事的情况下前后联结更加紧密。
剧外,作家周立波以诗意的眼光审视着农村的普通生活,在其小说中,常常通过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月亮、星辰、蛙鸣、田地、水鸟等诸多意象,来加强自然与人情的联系。剧作家基于小说进行改编时延续了原著的这种艺术风貌,对自然的关注不仅体现在戏剧场景环境的设置上,如“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周立波和卜小伟从山路上走来”,“对面山间的田里,落沙婆在不停地啼叫”。他还让剧中人直接表述着对自然环境的感受,走在山间的姑娘唱着“劳动过的肥美田野哪咿子哟,无挂无碍的青春,迷离的月色,草木的清香”来表达心情的欢畅,邓伏生唱着“几抹云彩水墨色”“太阳出来满天红”表达久雨天晴的喜悦,卜小伟用诗句“炊烟袅袅从农舍升起”“青山绿水沐浴着阳光”表达对家乡的真切感受。这些对自然的真切感受,也为站立在泥土地上的人物增添了多情浪漫的面貌特征。
对清溪乡民日常劳作和生活细节的描绘是该部剧作的重心,乡民们轻松愉悦的情绪表达和言语间的逗乐玩笑,为全剧奠定了欢快的基调。再加上一众人物表现出的单纯朴质、多强浪漫的群体性特征,作家周立波笔下唯美的超越现实之美的存在再次被呈现在了戏剧舞台上。
文/谈悦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摄影:孙波辉